作者:北京市昌平区医院检验科 石妍慧

如今,全球血栓性疾病已经成为一种致死率非常高的疾病。在过去 30 年中,全球因血栓性疾病而死亡的人数占了 51%,这一比例远远超过了由肿瘤、传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引起的死亡人数。

什么是血栓

正常情况下,血液凝固或有沉积物形成时,血管壁损伤或血流淤滞,人体内凝血系统和抗凝血系统难以维持着动态平衡,就会引起血栓形成。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凝血块叫做血栓。

新型血栓标志物包括什么

1、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是一种直接反映凝血系统活化的复合物,是抗凝治疗敏感指标,由凝血酶和抗凝血酶 1 ∶ 1 结合而成。

2、纤溶酶-α2 抗纤溶酶抑制剂复合体(PIC):是纤溶酶与 α2 抗纤溶酶结合作用 1 ∶ 1 生成的复合体,反应体内纤溶系统的活性指标。

3、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T-PAIC):是由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与纤溶酶原激活物-1(PAI-1)1 ∶ 1 结合而成。多数反映纤溶抑制的发生。

4、血栓调节蛋白(TM):是一种能与凝血酶结合,从而降低凝血酶凝血活性,抑制血栓形成的由内皮细胞产生的跨膜糖蛋白。是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标志物

新型血栓标志物检测的优势有哪些

1、早期诊断:在血栓形成前,通过对血栓标志物水平上升的检测,对血栓进行早期诊断。

2. 敏感性和特异性: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诊断中,新型血栓标志物与常规凝血四项相比特异性和敏感性更高,可以在血栓形成前阶段提供预警。

3. 动态监测和监测治疗效果:新型血栓标志物检测可以用于动态监测血栓的形成和溶解过程,有助于监测抗凝和评估溶栓治疗的效果。

4、综合评价:新型血栓标志物检测能从凝血系统、纤溶系统、内皮系统三个方面反映血栓形成情况,对血栓形成的风险提供更全面的评价。

那些人需要进行血栓早期筛查

1.、有血栓病史的人: 包括有深静脉血栓(DVT)或肺血栓栓塞症(PTE)的患者。如冠状动脉、脑卒中等

2. 长期卧床或需要制动的患者:长期卧床、手术或受伤后需要长时间限制活动的人群,由于血流缓慢,血栓风险增加。

3、有血栓倾向的人:如果是有遗传倾向的人,就应该早期筛查,比如有易栓症的人。

4、恶性肿瘤病人:恶性肿瘤病人,尤其是接受化学治疗的病人,血栓形成的危险性较高,因为他们处于病理性的高凝状态。

5. 孕妇和产后妇女:由于妊娠和产后生理变化,血栓风险增加,特别是有先兆子痫风险的妇女。

6、肥胖者:体质指数(BMI)≥ 30kg/m^2 的肥胖者,血栓形成机率增高。

7、此外,长期使用激素治疗的患者,急性感染或风湿性疾病患者,年龄偏大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烟民等。血栓形成的几率或将加大。

新型血栓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一、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

1、能直接反映凝血酶生成和活化程度。是凝血系统激活的早期标志物。

2、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断中具有指导意义, TAT 是一种阴性预测值较高的标志物,用于感染性疾病患者的 DIC 趋势预测。

3.在动脉血栓的溶栓治疗后24-72小时内动态监测TAT,可以评估治疗效果和再梗死风险。

二、纤溶酶-α2抑制纤溶酶抑制剂复合体(PIC)

1、是直接反映纤溶系统活化程度,用于监测纤溶活性的标记物。

2、溶栓治疗后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的效果可以通过PIC的改变来体现。

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T-PAIC)

1、是激活纤溶系统血管内皮损伤的标志物。

2、对DIC 及动静脉血栓具有重要价值的诊断。血浆水平升高,提示血管内皮细胞可能有 DIC 被破坏而形成血栓。

四. 血栓调节蛋白(TM):

1.是损伤内皮细胞的标志物TM升高提示在脓毒症和急性肺损伤等病症中,均可见到微血管内皮的损伤。

2.在新冠肺炎患者中,TM这些因素与ARDS、细胞因子风暴和DIC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新型血栓标志物应用领域

1.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早期诊断:新型血栓标志物可以更早期、更敏感地监控血栓的发生与形成,尤其是在术后血栓与出血情况的监测中具有重要价值。例如,TAT和PC水平的下降,提示内皮细胞损伤和凝血纤溶系统在疾病早期DVT出现时的不均衡性,对孕妇生育期发生DVT有很高的预判价值。

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对于早期诊断DIC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TAT、PIC、TM、t-PAI·C等指标的水平变化可以反映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的激活状态,有助于DIC的早期识别和治疗。

3、监测动脉血栓性疾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脑卒中等。TAT在动脉血栓的溶栓治疗后24-72小时内动态监测,可以评估治疗效果和再梗死风险。

4.抗凝或溶栓治疗的疗效监测:血栓的治疗检测要考虑复发的风险。溶栓后一般会存在凝血系统的激活,表现为 TAT 升高。建议在治疗过程中尤其是溶栓治疗后检测TAT和D-Dimer,用来调整治疗方案和是否增加抗凝药物。

5 妊娠与产后血栓形成的监测:妊娠中晚期是孕妇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时期,新型血栓标志物的检测有助于评估孕产妇的血栓风险。在不孕症、妊高症等情况下,监测TAT和PIC,并结合DD等指标评价体内凝血纤溶功能,制定抗凝治疗方案

6、肿瘤病人血栓风险评估:恶性肿瘤患者由于处于病理性高凝状态,造成血栓风险增高。新型血栓标志物的检测可以帮助评估肿瘤患者的血栓需要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

7、监测脓毒症患者的凝血问题:脓毒症患者常出现凝血功能异常,血栓标志物可以对这类病人的凝血功能变化进行监测,指导治疗。

在这篇科普文章的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在血栓性疾病的早期,新型血栓标志物检测是帮助医疗专业人员进行干预,从而为病人提供更为精确的治疗策略的强大工具。

对于公众而言,有利于加深对血栓病的了解和认识,预防意识。特别是对于高危人群,可以及时发现血栓风险,采取预防措施,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医学检查结果都不能孤立地解读,如果你怀疑自己的检查结果,或者对血栓疾病心存顾虑,请及时咨询医生,在医学上获得专业的意见和指导。

让我们共同关注血栓性疾病,积极预防和治疗,守护健康的生活。

(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精准检验工作委员会供稿)

来源: 科普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