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转型的燃眉之急

“深度调峰时锅炉燃烧不稳”“频繁启停机加速设备损耗”——这些燃煤电厂(CFPP)的痛点,随着新能源占比攀升愈发尖锐。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学院团队在《工程》期刊的最新研究中,提出了一种创新解法:将压缩空气储能(CAES)系统与燃煤电厂“拼装”成三联供系统,让传统煤电化身“灵活调节器”。

当“充电宝”遇见燃煤机组

传统压缩空气储能需配套独立储热罐,而研究团队发现,燃煤电厂的水汽循环系统温度跨度(20°C-537°C)恰好覆盖CAES全流程需求。如同“乐高拼接”,科学家将CAES的压缩热直接导入电厂给水系统,省去储热装置;放电时又抽取电厂余热预热压缩空气,打破储能与释能的热力学耦合限制。

“这相当于给电厂装了个2万吨级的‘充电宝’。”论文数据显示,单个循环可省煤2.85吨,储能往返效率(RTE)提升2.24%,系统总效率最高可达77.5%。更巧妙的是,系统能根据季节需求切换三种模式:

纯发电模式:利用夜间低谷电储能,日间高峰放电增发;

热电联产:冬季将低压压缩热用于供暖,热效率提升至77.5%;

冷电联产:夏季降低膨胀机入口温度,额外输出冷能。

热力学的“黄金组合”

研究团队通过18种耦合方案对比,发现关键设计密码:低温取水,高温回水。例如在储能阶段,从电厂给水系统低温段(如120°C以下)取水冷却压缩空气,再将升温后的水回注高温段(如200°C以上),相当于“偷走”电厂原本需要蒸汽加热的热量。这种设计使燃煤机组在35%低负荷运行时,供电煤耗下降3.2%。

放电时的预热策略更显智慧。先用60-90°C的低温给水加热空气,再用高品位蒸汽补充升温,相比纯蒸汽加热方案,电厂发电量损失减少12%。团队用“温度阶梯”比喻:“就像登山时先坐缆车到半山腰,再徒步冲刺,既省力又高效。”

经济账里的转型密码

技术突破还需算清经济账。研究显示,集成方案使CAES建设成本降低302万元(主要省去储热罐),动态投资回收期从21.7年缩短至10.4年。若应用于北方采暖地区,年收益可达1713万元,其中供热贡献占比67%。

但挑战依然存在:系统在高温多雨地区收益下降15%,且过度依赖电厂原有基础设施。论文通讯作者刘金福提醒:“这不是简单硬件拼接,需要根据区域能源需求定制耦合方案。”

未来能源系统的“瑞士军刀”

这项研究为煤电转型提供了新思路——通过储能系统“打补丁”,老电厂也能焕发灵活性。团队正探索将技术拓展至光热发电耦合场景,未来或实现“零碳调峰”。正如论文结语所言:“当传统能源与新型储能打破界限,碳中和之路将多一把多功能钥匙。”

来源: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