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文旅宣传就像一股泥石流
来势汹汹,让人猝不及防
重庆文旅抖音官方账号最近发布了一支宣传片
里面的文物不仅“活”了过来
还跳起了超级魔性的热舞
吸引了数百万网友的围观
截图来源:重庆市文化旅游委
本期,我们将为大家介绍
这是哪些文物并延伸相关小知识~
神溪口摩崖造像
图源|重庆文旅视频截图
“跳舞的文物”分别来自梁平、开州、忠县,“复活”的第一个文物是忠县普查队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新发现的摩崖造像及题刻——神溪口摩崖造像及题刻,位于东溪镇神溪口附近,是集摩崖题记、水文石刻、造像及龛前建筑基址于一体的重要新发现,是三峡库区宋代题记最集中的区域之一。
那么关于摩崖造像,大家了解多少呢?
摩崖造像是以石刻为主要内容的佛教造像,特点是或置于露天或位于浅龛中,多数情况以群组形式出现,有时与石窟并存。最有名的例子是久负盛名的乐山大佛,中国最大的摩崖石刻造像。
乐山大佛
图源|四川文旅厅乐山大佛景区
从造像数量及地域分布而言,巴蜀是中国石窟寺和摩崖造像最多的区域。其中高达10米及以上的大佛就有近20尊,为名副其实的“大佛之乡”。据不完全统计,巴蜀石窟现存像高3米及以上(不含莲座)的大型佛教造像竟有百余尊,大多雕凿于唐宋时期,尤以唐朝数量最为显著、题材最为广泛、内容最为丰富。唐宋时期巴蜀内部已形成了内北道和南道两条陆路交通,其中内北道连通了成都、中江、三台、射洪、遂宁、南充、广安、合川、重庆,于广安至重庆一带沿途营建了大量石窟寺。
摩崖造像的选址也非同一般,不仅要服从其宗教性质,还要考虑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历史积淀。唐代地理史籍《大唐西域记》中提到石窟寺的营建环境是“依岩据岭”“负岭崇基”;东晋佛教地志类著作《法显传》中提到“穿大山山作之”。
例如,重庆涞滩二佛寺摩崖造像便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的经典案例。考古人员结合地质图和野外地质考察可知,二佛寺所在地质基底稳定,三面天然崖壁有效降低了纵深向的工程量,潮湿低风的气候显著降低了砂岩的强度和营造难度,靠近内北道和下涞滩镇码头的地理位置,保证了营造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供给。涞滩二佛寺的选址充分考察并利用了自然赋予的优势,因地制宜,反映了古代匠人的前瞻性。
涞滩二佛寺摩崖造像下殿西崖上部的禅宗六祖造像
图源|合川发布
纵观始现于3世纪的石窟寺艺术,从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永靖炳灵寺、天水麦积山,到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广元千佛崖、乐山大佛,其选址均展示了规划的前瞻性与工程的严谨性,体现了自然、佛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可见,历朝历代开凿的摩崖佛像群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值得我们去了解、探索和珍视。
周永生墓
图源|开州博物馆
“复活”的第二个文物是开州区麻柳乡的周永生墓。该墓墓碑为石质仿木牌楼结构,笔架顶,三重檐,檐角上翘,每层出短檐,底层面阔为二柱单间,两侧配八字挡墙和抱鼓石,碑上还雕刻了“佛像”“鱼龙”“生活场景”“神话传说”等众多精美图案,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对研究清代当地经济文化、雕刻技艺和丧葬习俗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清代时,重庆人的丧葬习俗开始变得五花八门,不论是从墓葬的建造形制还是习俗来说都并不相同。由于清代墓葬一般还有后人存世,所以考古人员采用了留取资料的方式。通过对清代墓葬的留取资料工作,我们发现其墓葬形制有两柱一穴、三柱两穴的现象,部分墓葬甚至出现四柱三穴,墓主之间的关系多为夫妻关系。
那为什么清代的墓葬形制会各不相同呢?有学者猜测这是受到了湖广填四川移民的影响,从湖广等地迁来重庆的移民们,也将他们当地的丧葬习俗带到了重庆,所以清代的重庆墓葬才会出现这么丰富多彩的墓葬形式。
通过研究这些内容,除了能了解墓葬制度本身外,也是了解清代社会家庭结构的重要窗口。清墓展现出来的仿木牌楼式建筑风格,反映了清代墓葬与建筑的密切关系,墓葬牌楼上的三重檐结构、“八”字挡墙等结构都是这种关系的体现。
清竹简松筠节孝碑
图源|梁平区博物馆
第三个“复活”的文物是位于梁平区柏家镇的清竹简松筠节孝碑,这座石刻雕刻于清宣统二年,其所处的地貌为山地丘陵,历经百年风雨,依然屹立在公路边的岩壁上。
清竹简松筠节孝碑中间刻有阴刻楷书“竹简松筠”,两侧阴刻对联“十九载志矢柏舟万古高风留宇宙,七余旬心劳荻画一生劲节凛冰霜”。石刻顶端刻有精美的福禄星人物浮雕和龙纹浮雕,造型生动。
该石刻主要内容是为纪念已故儒士刘在邦之妻袁氏,节孝碑的建立是古代为了表彰妇女而建,一般建立在道路两侧,以便于来往行人可以看到。现碑刻整体形制犹存,该文物类型及题材为我区少见的碑刻形制,具有重要的纪念价值和艺术价值。
END
资料来源: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重庆共青团、重庆考古官网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梁平区博物馆、开州博物馆、忠州博物馆
《四川文物》2023年第5期《重庆市合川区涞滩二佛寺摩崖造像的地质学特征与选址研究》
/鲁昊 陈雨菲
图片来源:四川文旅厅、乐山大佛景区、乐山市文旅局、合川发布、重庆文旅视频截图、开州博物馆、梁平区博物馆
供稿单位:重庆市九龙坡区文物管理所
审核专家:李小英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