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宏艳段跃初

抑郁症,这个如影随形的“心灵杀手”,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5亿抑郁症患者 ,我国抑郁症的患病率大约为3.02%。这种疾病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

传统治疗抑郁症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药物治疗虽广泛应用,但有效率仅60% - 70%,且部分患者有不良反应;心理治疗耗时较长;物理治疗中常见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虽对部分患者有效,但治疗时间长,患者依从性受影响。而间歇性θ脉冲刺激(iTBS)作为新型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能显著缩短治疗时间,从37分钟减到3分钟,却面临治疗效果受抑郁症异质性限制的问题,预测治疗效果的因素也难以确定。

青少年和年轻成人抑郁症患者常常存在默认模式网络(DMN)功能异常。DMN是大脑在休息时高度活跃的网络,对自我意识至关重要,参与白日梦、回忆等活动。在抑郁症患者中,DMN的功能紊乱可能导致他们陷入负面思维和情绪中难以自拔。同时,炎症细胞因子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等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与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为探索DMN连接模式与iTBS治疗效果的关联,以及炎症细胞因子在预测治疗结局中的作用,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他们招募了82名12 - 25岁未使用过精神类药物的抑郁症患者,将55人分入主动iTBS治疗组,27人分入伪刺激组。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都接受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 17)和MATRICS共识认知电池(MCCB)评估,同时采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数据和血浆炎症标志物(IL - 6和CRP)水平。

研究人员采用分组迭代多模型估计(S - GIMME)算法对DMN的11个感兴趣区域进行功能连接分析,将患者分为两个亚组。亚组1(n = 44)后扣带回和压后皮质中心性更高,网络异质性强;亚组2(n = 38)则以颞顶联合区和后下顶叶的中心性为主,连接模式更趋同。结果显示,两组在抑郁症状改善上无显著差异,但亚组1的主动治疗组在符号编码测试中的提升显著优于伪刺激组。进一步分析发现,亚组1中基线IL - 6水平与符号编码改善呈正相关 ,IL - 6和CRP联合预测模型对认知改善的解释力达35%。

这一研究表明,DMN连接异质性可能通过调节神经可塑性影响iTBS的认知改善效果,炎症标志物可作为特定生物型的预测指标。亚组1中DMN核心节点的灵活性或许为iTBS诱导的认知改善创造了条件,而炎症通路与神经可塑性的交互作用,进一步解释了治疗反应的差异。

不过,该研究也存在局限性。样本量较小,疾病存在异质性(混合了MDD与双相抑郁患者),可能限制结果的普适性。未来,有望通过多中心合作扩大样本量,并结合多模态影像技术深入解析神经 - 免疫机制。

这项研究为抑郁症的精准治疗提供了全新视角。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医生能通过分析患者的DMN连接模式和炎症标志物水平,预测iTBS治疗效果,为患者制定更个性化、更有效的治疗方案,让抑郁症患者重见生活的阳光,摆脱病痛的折磨。

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1). Depression: Key fact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epression

2. Cipriani, A., Furukawa, T. A., Salanti, G., et al. (2018). Comparative efficacy and acceptability of 21 antidepressant drugs for the acute treatment of adul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The Lancet, 391(10128), 1357-1366.

3. Blumberger, D. M., Vila-Rodriguez, F., Thorpe, K. E., et al. (2018). Effectiveness of theta burst versus high-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THREE-D): a randomised non-inferiority trial. The Lancet, 391(10131), 1683-1692.

来源: 科普文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