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水生生物,大伙儿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鱼、虾、螃蟹,或者在电视里看到的海豚、鲸鱼。但其实,水生生物远不止这些,它们包括了成千上万种生活在水里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种类多得超乎我们的想象。我们可以把它们通俗地理解为“水里的所有生命”。

这些水生生物,看起来似乎离我们很远,尤其是那些生活在江河湖海里的“陌生物种”。可你可能没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水质好不好、生态稳不稳定,甚至气候变化是不是加剧了,都能从它们的变化中找到蛛丝马迹。

可现在的问题是:这些生物正在悄悄地减少,甚至消失,而我们很多时候却根本不知道。

**一场悄无声息的“消失战役”**说实话,人类一直在关注生态问题,比如森林被砍了多少、野生动物还有多少种、空气污染有多严重……但对于生活在水里的那些生物呢?我们的了解其实少得可怜。

目前,从全球范围来看,水生生物的多样性——也就是种类和数量——正以肉眼难见的速度在减少。你可以想象成,原本一条河里有各种鱼类、贝类、水草、昆虫,现在慢慢地,有的种类不见了,有的数量变少了,甚至整个水体“沉寂”了下来。

可怕的是,在很多地方,压根没有系统地收集这些生物的数据。不是因为没人关心,而是因为难度太大。

你想啊,谁能天天跳进江里去数鱼?或者下到深海里去看珊瑚还在不在?再说了,不是随便一捞就能把所有种类都找出来的。有些生物小得像灰尘,有的则藏得深深的,不是专家根本辨认不出来。

所以,大多数地区对水生生物的现状可以说是“知之甚少”,哪怕知道一点,也仅仅是零星的、片段的。你说,这要怎么保护呢?

要实现全球保护目标,得有“眼睛”盯着水里2022年,《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正式发布。这是全世界为了保护自然环境而定下的一份“大计划”,其中就明确提出,要保护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也包括水生生物。

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简单。你连有多少生物、分布在哪儿都不知道,怎么保护?就好比你想守住一个仓库的财产,连仓库里有什么、有没有被偷都搞不清楚,那怎么行?

这就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监测。

我们需要一种既科学、又方便,还要代表性强、可操作、可持续的监测方式,来告诉我们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而这项“侦探任务”的最佳助手,可能就是一个听上去有点高科技感的词——环境DNA(eDNA)分析。

环境DNA(eDNA)是指从水、土壤或空气等环境样本中直接提取的DNA,与从生物个体直接分离的DNA不同。这种方法无需捕获或观察目标生物,而是通过分析其在环境中留下的遗传物质,例如脱落的细胞、分泌物或排泄物,来揭示生态系统中存在的物种信息。eDNA分析已成为生物多样性监测领域的一项关键创新,它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覆盖范围来评估生态系统的状态和功能。
eDNA技术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应用:一是针对特定物种的靶向检测,利用物种特异性的引物进行扩增和定量分析;二是基于宏条形码测序的群落评估,通过通用引物扩增特定基因区域,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样本中的所有DNA进行测序和分类鉴定。这两种方法都提供了强大的工具,能够快速、经济且无创地获取关于水生和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宝贵数据,从而为环境保护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eDNA,藏在水里的“秘密证据”**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eDNA:它就是Environmental DNA的缩写,也就是“环境DNA”。说白了,就是水里的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会留下些“痕迹”——比如皮屑、排泄物、碎片、体液……这些都会释放出它们特有的DNA。

科学家把这些水样一采集,然后在实验室分析DNA,就能“读出”里面曾经出现过哪些生物,像不像侦探找线索?

那么,这东西靠谱吗?

答案是:不仅靠谱,而且效率高得惊人。过去要靠人到处去“捞”,还要看有没有专家能准确分辨出是什么生物,整个过程又累又慢。而现在,通过eDNA技术,一瓶水就可能包含数百种生物的信息,真正实现了“不见其形,识其踪迹”。

而且,这种技术能同时识别各种不同类型的生物:从肉眼能见的大鱼,到你根本看不见的微生物,一个都不漏。

最厉害的是,eDNA不仅能告诉你“谁来过”,还可以做更深入的分析。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eDNA来监测一个湖泊的生态状态:是不是有外来入侵物种?是不是某些关键物种消失了?是不是污染加剧导致某类生物暴增?这些,传统方法要花上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搞清楚,而eDNA技术,几天就能给出答案。

特别是那些大江大河、偏远海域、深水湖泊,人力监测根本顾不过来,但通过采集水样,再用eDNA宏条形码测序(听起来高大上,其实就是大规模“读DNA”的方法),就能迅速“扫描”出一个地方的生物多样性情况,效率惊人。

更重要的是,这个方法可以标准化、自动化,大大减少人为误差。而且重复性强,也就是说,不同团队在不同时间用同样方法去分析,出来的结果可以对比、便于长期追踪。

**听起来很美,但落地还得靠“规矩”**不过,话说回来,再好的技术,也得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矩”来保障它的使用。

你可以想象,如果每个国家、每个研究机构都用自己的方式做eDNA分析,那就好比大家说着不同的方言,你说“米饭”,他说“饭米”,谁也听不懂谁,到头来数据根本比不了。

所以,要真正让eDNA这项技术发挥最大作用,必须有一套国际通用的标准和方法。这就像修高速公路,要统一车辆尺寸、行车规则,不然你在A国能跑,在B国就抛锚,那还怎么连接起来?

目前,科学家们正在积极推动这方面的工作,希望制定出一套人人都能用、用得起、还用得好的规则体系,让eDNA监测不再是“高冷科研”,而是真正走入全球水生生态保护的“主战场”。

接着谈谈,我们老百姓为什么要关心这个。你可能会想:这些科研啊、国际协议啊,听着都挺远的,跟咱老百姓有什么关系?

其实关系大了。

水生态一旦失衡,最先遭殃的是我们的饮用水、农田灌溉和渔业资源。你家门口的河变臭了、鱼虾死了、水草泛滥了,其实早就有迹象,只是我们没监测到、没来得及防。

如果我们能借助eDNA这样的“千里眼”,早早发现问题,就可以早点干预。比如,某种入侵物种刚出现时就治理它,而不是等它满江泛滥才追着堵漏。

而且,这项技术成本逐年降低,未来有可能进入基层环保部门,甚至成为社区环保活动的一部分,让公众真正参与进来。到那时,说不定你家小区门口的水塘,就能通过一套简单的eDNA检测,来了解里面到底有多少种“住户”。

古人说,“观沧海,知天地广”。如今,我们或许也可以说:“读水中DNA,知生命繁华”。

水中的生物多样性,是地球健康的晴雨表。eDNA,就像一把钥匙,正在慢慢帮我们打开这扇门。

未来的生态保护,不是靠几位科学家闭门造车,而是要靠技术、政策和公众的共同参与。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真正做到——用一滴水,读懂整个生态。

本文仅代表资讯,供读者参考,不代表平台观点。
文 | 王芊佳 审核 | Linda排版 | 绿叶参考资料略

来源: 海洋与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