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源汽车加速普及的当下,燃料电池核心材料铂(Pt)却成了“拦路虎”——每辆车的铂用量高达30克,成本占比超40%。近日,上海大学团队在《Frontiers in Energy》发表综述论文,系统解析了铂基单原子催化剂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中的突破性进展:通过将铂原子“拆解”成单个原子分散在载体上,催化剂质量活性达到商业铂碳材料的5.3倍,铂用量可降低90%,为氢能大规模应用扫清关键障碍。

铂催化剂之痛:贵金属“用不起”,性能“撑不住”

燃料电池通过氢氧反应发电,其中阴极的氧还原反应(ORR)如同“呼吸系统的咽喉”,需要铂催化剂加速反应。但传统铂碳催化剂存在致命缺陷——铂纳米颗粒易团聚脱落,导致活性下降;酸性环境和高电压下,载体碳材料还会被腐蚀,造成铂颗粒流失。数据显示,现有燃料电池铂催化剂成本占比超40%,且寿命仅5000小时,难以满足乘用车需求。

“这就像用黄金造螺丝钉,既昂贵又易损耗。”论文通讯作者张世明教授比喻道。研究团队发现,单原子催化剂将铂以原子级分散在载体上,既能实现“一个铂原子顶十个纳米颗粒”的极致效率,又能通过强金属-载体相互作用(类似“原子级铆钉”)提升稳定性。

技术突破:从“铂合金”到“单原子铂”的三级跳

传统优化路径聚焦铂合金和纳米结构调控。例如,铂与铁、钴等廉价金属合金化,可调节电子结构提升活性;将铂纳米颗粒做成线状、笼状结构,能暴露更多活性位点。但这类方法铂用量仍高达0.2-0.4 mg/cm²,且高温下金属易偏析导致性能衰减。

单原子催化剂的出现改写了游戏规则。研究显示,当铂以孤立原子形式锚定在氮掺杂碳载体上时,形成的Pt-N4活性中心(如图1)可将氧还原路径锁定为高效4电子反应,避免生成腐蚀性过氧化氢。实验数据表明,单原子催化剂质量活性达3.86 A/mgPt,是商业铂碳材料的5倍以上,且在6万次循环后性能仅衰减35.7%。

更巧妙的是“双原子协同”设计。例如,将铂原子与铁原子配对(如图2),铁原子通过电子效应“遥控”铂的d轨道能级,使氧气分子更易吸附和解离。这种“原子二人转”策略让催化剂在酸性环境中稳定性提升200%,且铂负载量低至0.02 mg/cm²。

产业化挑战:如何让“单原子”不再“孤单”?

尽管实验室成果亮眼,单原子催化剂仍面临三大瓶颈:原子密度低(通常<5wt.%)、高温易团聚量产工艺复杂。论文指出,现有合成方法如原子层沉积、电化学沉积等,效率低且成本高昂,难以满足车载燃料电池的吉瓦级需求。

研究团队提出破局方向:开发新型载体材料。例如,用氮化钛(TiN)替代碳载体,可将铂原子固定效率提升3倍;采用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预设计锚定位点,能实现铂原子的高密度负载。此外,机器学习辅助的催化剂设计,有望在一年内将单原子密度从1%提升至10%。

未来展望:氢能汽车的“平价密码”

若单原子催化剂成功产业化,燃料电池成本将下降60%,寿命延长至1万小时以上。研究预测,2026年该技术有望在无人机和物流车领域率先应用,2030年搭载于乘用车。届时,氢能源车补能成本可与燃油车持平,加氢3分钟续航800公里将成为常态。

来源: FIE能源前沿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