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装机量激增的今天,大规模储能技术如同电力系统的“充电宝”,决定了绿电能否稳定上网。中国科学院团队近日在《能源前沿》发布研究成果,通过创新设计高温分级储热结构,将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循环效率提升至76.4%,单位质量流率输出功率达到334千瓦,较传统系统提升超20%。这项被称作“电力银行”的技术,或将成为零碳工业园区的新型基础设施。
储能的“保温杯难题”:热量总在流失
传统压缩气体储能长期受困于“保温杯效应”——储存时产生的压缩热难以高效利用,放电时又需额外能量加热气体。现有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多采用单一储热介质,如同用普通水杯装热水,高温段热量易散失,低温段加热效率低。
研究团队从热力学本质切入,发现热交换温差和储热结构是破局关键。“就像保温杯需要真空层和镀银内胆,我们给储能系统设计了四层‘保温结构’。”论文共同作者郑平阳介绍。系统将400K以上的宽温域划分为四个区间,分别用熔盐(270-590℃)、导热油(-3-370℃)、加压水(0-212℃)和常压水(0-100℃)接力储热,材料成本降低35%的同时,热利用率飙升至95.9%。
“宽压差压缩”黑科技:少即是多
研究中最颠覆性的创新在于单级宽压差压缩/膨胀设计。传统多级压缩如同“分步爬楼梯”,虽能降低单级负荷,却限制了储热温度上限。团队通过热力学模型证实,将压缩机出口压力提升至6.8MPa(约68个大气压),配合超临界二氧化碳的“液态金属”特性(高密度、低粘度),可使涡轮机入口温度突破700K,发电功率提升近三成。
实验数据显示,当环境温度从15℃降至1℃,系统循环效率可再提升1.2%。这得益于二氧化碳在低温下更易液化存储的特性,如同“冷水结冰体积膨胀”,相同压力下储存密度增加,特别适合我国北方新能源基地。
从实验室到发电厂:还有几道坎?
尽管论文中系统效率已达76.4%,距离产业化仍需突破两大瓶颈:低压气体储罐占地面积相当于半个足球场,且高温高压下压缩机叶片需承受800℃炙烤。团队透露,正在与装备制造商联合研发陶瓷基复合材料叶片,其耐热性较传统合金提升200℃。
值得关注的是,该系统无需地下盐穴等特殊地质条件,通过模块化设计即可部署在工业园区。研究预估,若配合风电光伏的波动性发电,度电储能成本可控制在0.3元以下,较锂电池低60%。
来源: FIE能源前沿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