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碳中和目标推动下,如何实现高效、低成本的大规模储能技术成为全球科研焦点。近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联合多家单位在《Frontiers in Energy》发表论文,提出了一种高温分级储热结构的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其循环效率高达76.4%,单位质量流率输出功率达334 kW/(kg·s⁻¹),为新型储能技术提供了创新方案。

传统储能之困:效率低、成本高

传统储能技术如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等,常受限于地理条件、建设周期长或技术成熟度不足。相比之下,二氧化碳储能(CES)凭借其高能量密度、无地理限制和安全性等优势崭露头角。然而,现有CES系统多采用单一储热介质,热损失严重,导致效率普遍低于60%。

研究团队发现,热交换效率温度梯度控制是提升系统性能的关键。论文第一作者郝嘉豪解释:“就像保温杯需要多层结构减少热量流失,储能系统也需要分级储热,匹配不同温度区间的最优介质。”

创新方案:高温分级储热+单级压缩设计

研究团队设计的系统包含四级储热单元,分别采用熔盐、导热油、加压水和常压水作为介质。这种“温度分区”策略将储热温度范围扩展至400K以上,同时降低高成本材料的使用比例。

更核心的突破在于单级宽压差压缩/膨胀设计。传统系统多采用多级压缩,但研究显示,减少压缩级数可提高储热温度上限,从而显著提升涡轮机发电效率。论文通过热力学模型验证,当压缩机出口压力达6.8 MPa时,系统循环效率达到峰值。

数据说话:效率提升背后的技术细节

在典型设计条件下,该系统热利用率达95.9%,远超传统单级储热系统。研究还发现,总压力比增加、热交换温差减小、环境温度降低均可进一步提升效率。例如,热交换器效率每提高0.5%,系统循环效率可提升约2.3%。

与文献中同类系统对比,该方案在高压储罐压力(6.8 MPa)仅为部分系统的1/3时,循环效率仍领先超5个百分点。“这证明我们通过分级储热优化,在降低设备成本的同时实现了更高效率。”论文通讯作者岳赟凯表示。

挑战与前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

尽管成果亮眼,研究团队也指出局限:低压制冷剂储罐体积较大,可能增加土地占用成本。此外,高温高压下压缩机、涡轮机等核心设备的长期稳定性仍需实验验证。

目前,该技术已进入工程样机研发阶段。研究团队预测,未来若结合地下盐穴等低成本储气设施,系统规模化应用将大幅降低储能成本,尤其适用于新能源发电基地和零碳工业园区。

来源: FIE能源前沿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