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刘先生因拔倒刺而引发脉管炎,到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瓯江口院区急诊就诊。

刘先生当时托着右手来到分诊台前,对着分诊护士说:“我昨天拔了根倒刺,怎么现在又红又肿又痛起来了呢?”此时,刘先生的右手拇指肿得像根胡萝卜一样大,呈紫色,自大拇指向小鱼际肌延伸一条红而长的脉络直至手肘。经医生诊断,他是由于拔倒刺而感染引起的脉管炎,于是给他开好检查、处理好伤口,嘱其住院治疗。

倒刺(医学称“逆剥”)是皮肤角质层开裂形成的微小裂口,看似不起眼,若处理不当,轻则疼痛出血,重则引发感染甚至威胁全身健康。

一、为什么会长倒刺?

倒刺的本质是“皮肤干燥+外力摩擦”的共同结果:手部频繁接触水、洗涤剂或干燥环境,导致皮肤最外层的角质层失水翘起。反复摩擦(如敲键盘、做手工)会加速角质层剥离,形成倒刺。维生素A、C、E或锌摄入不足,可能降低皮肤修复能力,增加倒刺风险。

二、暴力拔倒刺的危害

1. 细菌感染:手部每天接触细菌,强行撕扯倒刺会形成开放伤口,易被细菌入侵,引发红肿、化脓。若感染蔓延至指甲根部,可能导致甲沟炎,出现剧烈疼痛、指甲变形,严重时需手术切开排脓甚至拔甲。免疫力低下者(如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蜂窝织炎、淋巴管炎,细菌入血甚至导致败血症。

2. 深层皮肤损伤:倒刺根部与真皮层相连,暴力撕扯可能导致撕裂健康皮肤,导致出血和持续性刺痛,破坏皮肤屏障,形成反复发作的慢性伤口,遗留疤痕或色素沉着,影响美观。

3. 影响手部功能:感染或伤口未愈时,手指活动会加剧疼痛,降低工作效率,甚至被迫停工休养。

4. 儿童风险更高:儿童皮肤更薄、免疫力较弱,且常因好奇啃咬倒刺,更易引发感染扩散。

三、正确处理倒刺的5步法

错误做法❌:撕、咬、扯、不消毒!

科学处理✅:

1. 温水软化:浸泡手指1分钟-2分钟,软化倒刺和周围皮肤。

2. 消毒工具:用酒精棉片擦拭专用指甲剪或小剪刀。

3. 精准修剪:紧贴根部平剪倒刺,避免拉扯健康皮肤。

4. 涂抹药膏:修剪后立即用碘伏消毒,涂抹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

5. 保湿修复:厚涂凡士林或尿素霜,用创可贴覆盖保护(视情况)。

出现红肿、化脓持续加重、发热或手部活动受限请及时就医!

来源: 温州市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