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中国人对芒果的过敏率竟高达百分之百!”
网上有人说人人都会对芒果过敏,这让很多朋友对芒果心存疑虑,敬而远之。
流言分析:这种夸大事实的说法是谣言。
首先,过敏反应因人而异,根本不存在所有人都对同一种过敏原过敏的情况,芒果也是如此。其次,有些人接触芒果或芒果树液时会发生不适,容易被误认为芒果过敏,但这其实并不是食物过敏,而是对芒果表皮、树叶中类似漆酚的化学物质刺激的反应。对这类人,处理过的芒果肉是可以吃的。
芒果主要生长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因其果肉细腻、风味浓郁且营养价值高,广受喜爱。然而,最近网络上却流传着一种令人困惑的说法:“所有人对芒果都过敏,只是有些人症状轻,有些人症状重。”这种看似“揭示真相”的说法迅速在社交平台上传播。那么,芒果过敏到底是怎么回事?吃芒果真的会让所有中国人过敏吗?还能好好吃芒果吗?今天就让我们一文说清。
网络谣言截图
芒果人人都过敏?
要了解“吃芒果是不是人人都过敏”,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什么是“过敏”。在医学上,过敏是一种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免疫系统是用来识别并清除外来的有害物质如细菌、病毒等。但在易过敏的人身上,免疫系统会错误地将某些原本无害的物质也就是过敏原,当成敌人进行攻击,从而引发一系列不适反应。但过敏反应因人而异,不存在所有人都对同一种过敏原过敏的情况。
例如,有人吃花生、海鲜或鸡蛋就会过敏,有人对花粉、尘螨、猫毛敏感。而对于芒果,只有部分人体内的免疫系统会把其中某些成分识别为过敏原,进而诱发瘙痒、红疹、肿胀、甚至呼吸困难等症状。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芒果仍是一种营养丰富、可以放心食用的热带水果。说“所有人都对芒果过敏”,不仅缺乏科学依据,还会误导公众的健康判断。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你,只要回想一下自己或亲友吃芒果时的反应,想想是不是每个人都得对芒果“敬而远之”,所谓“人人都对芒果过敏”的说法就不攻自破了。接下来,咱们再进一步详细聊聊芒果让人过敏的原理,以及如何应对。
芒果过敏
不一定是吃出来的
芒果引起过敏的原因主要有两类,其中第一种,常常并不是“吃了芒果”,而是接触芒果皮或树液后引发的皮肤反应。这类反应与芒果的植物“家族背景”密切相关。芒果属于漆树科,与毒漆树是同科植物,其果皮和树液中含有类似漆酚的化学物质。部分人对这种物质高度敏感,哪怕只是手剥芒果、吃芒果时果汁接触到嘴角,也可能在 24~72 小时内出现红肿、瘙痒、水疱等典型的皮炎,这种皮炎叫做接触性皮炎。
来源:作者拍摄
这类反应并不涉及常规的过敏抗体,而是由 T 细胞介导的第四型超敏反应。简单来说,它更像是免疫系统对“接触到的东西”产生过激反应,与一般的食物过敏原理不同。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这种类型的过敏者对芒果果肉其实是耐受的,只要避免接触果皮并彻底清洗干净果肉,是可以安全食用芒果的。
相比之下,第二种才是真正典型的“食物过敏”。这是由于某些人对芒果果肉中的特定蛋白质产生了过敏反应,属于I型超敏反应,即 IgE 抗体介导的即刻型过敏反应。
在这类人群中,免疫系统错误地识别芒果中的过敏原蛋白质为有害入侵者,产生特异性 IgE 抗体。一旦再次食用芒果,这些 IgE 会诱导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炎性因子,引发快速且剧烈的反应。
芒果芋泥椰奶冰沙((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临床上,这类患者会在数分钟至一小时内出现口腔瘙痒、唇部肿胀、荨麻疹,严重者甚至出现哮喘、喉头水肿,甚至过敏性休克。这种过敏的风险更高,不能通过简单去皮或清洗来避免,一旦确诊,通常建议完全避免芒果摄入并立刻就医。
此外,除了以上两种类型的过敏外,研究发现花粉过敏或乳胶过敏者更容易对芒果产生交叉过敏反应,这种现象源于不同过敏原之间存在的蛋白结构相似性。
担心过敏
芒果到底怎么吃?
如前所述,不是所有芒果过敏都一样,要先明确是哪一类过敏,才能决定是否可以“吃芒果”。
首先,需要区分是对芒果果皮过敏,还是对果肉中的蛋白质过敏。如果只对芒果皮过敏也就是接触性皮炎,这种情况较为常见,一般症状轻微,表现为嘴角或手部接触后红肿瘙痒。此类人群仍可能耐受果肉,只需在食用时严格避免皮肤接触果皮。例如:由他人剥皮、彻底清洗果肉、使用叉子进食,避免果汁沾唇、食用前局部涂抹隔离保护霜如凡士林等降低皮肤吸收。
让别人剥芒果皮(图片来源:作者使用 AI 生成)
如果对果肉过敏也就是介导型食物过敏,这是严重的一类,通常不建议尝试食用。如果确诊,必须严格避免摄入,否则存在喉头水肿或过敏性休克风险。如果自己无法判断是哪类过敏,可以到医院接受过敏原检测,包括皮肤点刺试验、特异性 IgE 检测等。
虽然芒果可以通过加热、酶促处理、冷冻、脱水等多种加工方式制成不同食品,但目前研究显示,大部分芒果过敏原,特别是主要过敏原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在加工过程中依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无论是加热、机械破碎,还是酶促分解,这些处理方法通常不能有效降低芒果过敏原的抗原性。因此,即使是经过加工的芒果制品,如芒果干、芒果果酱、芒果饮料等,仍有可能引发对芒果过敏个体的免疫反应。
芒果制品也有可能导致过敏(图片来源:作者使用AI生成)
因此,建议确诊为芒果果肉过敏的人群应避免食用一切含有芒果成分的加工食品,即使经过加工,也不能保证其对过敏患者的绝对安全。未来随着加工工艺和过敏原去除技术的发展,或许可以实现过敏原性显著降低的芒果制品,但目前仍需谨慎对待。
“边吃芒果边吃药”
就能放心吃芒果吗
一些朋友因为看到芒果可能导致过敏不敢下嘴,而另一些酷爱芒果的朋友,在明知自己吃芒果会过敏的情况下,会选择提前服用抗过敏药物以便享用芒果,例如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等常见的抗组胺药。
劝大家千万不要这么做!
虽然服用抗过敏药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可以缓解不适,因为这些药物能够阻断过敏反应中释放的组胺,减轻皮肤瘙痒、红肿或打喷嚏等症状。但事实上,这种缓解只是控制表面症状,并没有真正解决免疫系统对芒果的“错误识别”。
一边吃芒果一边吃抗过敏药(图片来源:作者使用 AI 生成)
每一次吃芒果的过程,依然会激活体内的致敏机制,只不过由于药物的干预,这一过程被暂时“压制”了下来。换句话说,症状的消失并不意味着过敏反应没有发生,而是被药物“盖住了”。这就像把火苗压在灰烬下,表面看不到,但火并未熄灭。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反复的刺激有可能让免疫系统逐步“升级反应”。一开始只是口腔轻微瘙痒或嘴唇红肿,但在反复接触芒果过敏原的情况下,免疫系统可能变得更加敏感,最终发展为更严重的过敏反应。
此外,长期依赖抗组胺药来“压过敏”,也可能带来额外的健康隐患。虽然现代的抗过敏药相对安全,但仍有可能影响肝脏代谢,或者造成注意力下降、嗜睡等副作用。如果因此产生“吃芒果就得吃药”的心理依赖,不仅忽视了自身的过敏风险,也可能在无形中掩盖了过敏反应升级的警示信号。
因此,“一边吃芒果一边吃药”的做法并不推荐作为长期策略。对于已经明确对芒果过敏的人来说,最安全的选择仍是避免食用。
总结
没有一种过敏原能让每个人都过敏,说所有的人都对芒果过敏是无稽之谈。而对于真正存在芒果过敏的人群,科学的态度应是明确自身过敏类型,必要时进行医学检测,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饮食,而不是盲目依赖药物“压过敏”或轻信加工处理后的食品即可无忧。毕竟,缓解症状并不等于消除过敏反应,长期忽视潜在风险,可能带来更严重的健康隐患。
照“谣”镜
很多网络谣言的特点是并非完全凭空捏造,这类谣言往往会片面夸大个别人身上存在的现象,比如本文中“人人都对芒果过敏”的说法。实际上,过敏是一种个体差异显著的免疫现象,只有部分人对芒果中的特定成分敏感,大多数人可以安全食用。
参考文献
[1]Zhao, Jinlong, et al.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n mango allergy: Clinical relevance, causative allergens, cross‐reactivity, influence of processing techniques,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Comprehensive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Food Safety 23.2 (2024): e13304.
[2]Zhao, Jinlong, et al.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n mango allergy: Clinical relevance, causative allergens, cross‐reactivity, influence of processing techniques,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Comprehensive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Food Safety 23.2 (2024): e13304.
[3]Guo, Honglei, and Yanjun Cong. "Recent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epitopes, allergens and immunologic cross-reactivity of edible mango." 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 13.3 (2024): 1186-1194.
[4]Messina, Mark, and Carina Venter. "Recent surveys on food allergy prevalence." Nutrition Today 55.1 (2020): 22-29.
[5]Sareen, Richa, and Ashok Shah. "Hypersensitivity manifestations to the fruit mango." Asia Pacific Allergy 1.1 (2011): 43-49.
[6]Berghea, Elena Camelia, et al. "Contact allergy induced by mango (Mangifera indica): A relevant topic?." Medicina 57.11 (2021): 1240.
[7]Zhao, Lan, et al.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allergens and component‐resolved diagnosis of IgE‐mediated mango fruit allergy." Allergy 78.6
[8]Popescu, Florin-Dan. "Cross-reactivity between aeroallergens and food allergens." World journal of methodology 5.2 (2015): 31.
[9]Scheurer, Michael E., et al. "Long-term anti-inflammatory and antihistamine medication use and adult glioma risk." 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 17.5 (2008): 1277-1281.
策划制作
作者丨Denovo团队
审核丨张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院/博士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
来源: 科学辟谣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