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宏艳段跃初

在人生的漫漫长河中,70岁往往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当我们步入古稀之年,是在疾病的阴霾中苦苦挣扎,还是依旧能够精神矍铄、生龙活虎?答案或许就藏在我们每天的餐桌上。近期一项震撼学界的研究,为我们揭开了饮食与健康衰老之间的神秘面纱。

十万人大数据揭示的惊人真相

2025年3月,《自然 - 医学》期刊上刊登了一项极具分量的研究。这项研究横跨30年,对超过10万人的健康数据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团队来自加拿大、美国以及丹麦,他们致力于探索饮食与健康衰老之间的关系,试图回答一个困扰科学界已久的问题:是否存在某种饮食模式,能让人们在晚年大概率保持身心健康、活力四射?

在30年的漫长随访中,研究人员发现,在这105015名参与者中,仅有9.3%的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健康衰老。这里所说的健康衰老,并非简单地活到70岁,而是在70岁时同时满足多个严苛条件:认知功能正常,能够清晰思考、记忆;生理功能良好,行动自如、身体各项机能运转正常;心理健康,没有焦虑、抑郁等精神问题,并且未患上11种重大慢性病,包括癌症、糖尿病、心梗、冠心病、心衰、卒中、肾衰、慢阻肺、帕金森病等。

这个数据令人震惊,同时也引发了人们的深思。究竟是什么因素,让这少数人脱颖而出,实现了健康衰老?经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研究人员发现,日常的饮食模式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饮食:健康衰老的“隐形推手”

饮食,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很少有人意识到,它对健康衰老的影响竟如此深远。从全球范围来看,饮食已经成为影响死亡和慢性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美国老年人群的各类风险因素中,饮食仅次于吸烟,位列第二。

我们一生中大约会消耗掉50吨食物,这些食物进入身体后,不仅为我们提供能量,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我们的身体。好的饮食,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精心雕琢着我们的健康;而不良的饮食,则如同一个破坏者,逐渐侵蚀着我们的身体机能。

那些实现健康衰老的人,他们的饮食有什么独特之处呢?研究发现,遵循特定健康饮食模式的人,更有可能在70岁后依然远离疾病,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这种饮食模式就像是为身体定制的“健康套餐”,为健康衰老奠定了坚实基础。

7种健康食物:身体的“营养卫士”

水果:天然的维生素宝库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每天应摄入200 - 350克的新鲜水果。水果就像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礼物,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不同颜色的水果,更是蕴含着不同的营养成分。

紫色/蓝色水果,如桑葚、蓝莓、亚马逊莓、葡萄等,富含花青素。花青素具有强大的抗氧化能力,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延缓细胞衰老,还可以改善视力,预防眼部疾病。

黄色/橘色水果,如柠檬、芒果、橙子等,富含胡萝卜素、硒、叶黄素等。胡萝卜素在体内可以转化为维生素A,对维持视力、增强免疫力、保护皮肤健康都有着重要作用。

红色蔬果,如番茄、草莓、蔓越莓、樱桃等,富含花青素和番茄红素。番茄红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能够降低心脏病和某些癌症的发病风险。

在选择水果时,尽量挑选当季、新鲜的品种,这样既能保证口感,又能获取最丰富的营养。

蔬菜:餐桌上的健康基石

同样,《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强调,餐餐有蔬菜,每天应摄入不少于300克的新鲜蔬菜,且深色蔬菜应占一半。深色蔬菜,包括深绿色、红色、橘红色和紫红色蔬菜,它们具有独特的营养优势。

深绿色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羽衣甘蓝等,富含β - 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K、叶酸以及铁、钙等矿物质。β - 胡萝卜素是膳食维生素A的主要来源,对维持正常的视觉功能和免疫系统至关重要;维生素K有助于骨骼健康,促进血液凝固。

红色蔬菜,如西红柿、红辣椒等,除了含有番茄红素,还富含维生素C和钾元素。维生素C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剂,能够增强免疫力,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钾元素有助于维持正常的血压水平。

蔬菜的烹饪方式也很关键,尽量采用蒸煮、快炒等方式,避免过度烹饪,以减少营养成分的流失。

全谷物:优质的碳水来源

在主食的选择上,应减少部分精米精面的摄入,增加全谷物的比例。每天保证摄入200 - 300克谷物,其中50 - 150克为全谷物,再搭配50 - 100克薯类。全谷物保留了谷物的麸皮、胚芽和胚乳,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矿物质和植物化学物质。

常见的全谷物有糙米、小米、玉米、燕麦、薏米等。在蒸米饭时,可以加入一些糙米、燕麦,煮出的米饭不仅口感丰富,营养也更全面。此前中国营养学会评选出的“十大好谷物”,如燕麦、全麦、糙米等,都可以作为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替代部分精米、精面。全谷物中的膳食纤维能够增加饱腹感,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有助于控制血糖和体重;B族维生素参与身体的能量代谢,对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不饱和脂肪:身体的“抗炎小能手”

脂肪并非都是健康的敌人,关键在于选择正确的脂肪种类。推荐摄入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减少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以形成机体抗炎内环境。

单不饱和脂肪酸几乎存在于所有的植物油和动物脂肪中,其中橄榄油、低芥酸菜籽油、茶籽油、杏仁油等含量较高。单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包括ω - 3和ω - 6脂肪酸,常见于核桃、大豆、亚麻籽油、紫苏籽油、金枪鱼、三文鱼、鲑鱼、虾、生蚝、藻类等食物中。ω - 3脂肪酸具有抗炎、降低血脂、改善大脑功能等多种益处,对预防心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等疾病有积极作用。在日常饮食中,可以每周吃2 - 3次鱼类,如三文鱼、金枪鱼,或者每天食用一小勺亚麻籽油,以补充多不饱和脂肪酸。

坚果:营养丰富的“健康零食”

每天吃一小把坚果,是一个对长期健康非常有益的习惯。2023年,《食品科学与营养学评论》上刊登的一项研究发现,坚果对调节血脂有着显著作用,而且不同坚果的“功效”各有侧重。

在降低总胆固醇方面,开心果、杏仁、核桃位居前三;在降低“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方面,腰果、核桃、杏仁表现出色;在降低甘油三酯方面,榛子效果最佳,其次是核桃;在提高“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方面,花生最有效。

坚果虽然营养丰富,但热量较高,每天食用量不宜过多,一小把(约20 - 30克)即可。可以将坚果作为零食,在两餐之间食用,既能满足口腹之欲,又能为身体补充营养。

豆类:植物蛋白的优质来源

豆类分为杂豆和大豆两类。大豆类包括黄豆、黑豆和青豆,富含优质植物蛋白、大豆异黄酮、膳食纤维等;杂豆类包括豌豆、绿豆、红豆等,含有丰富的淀粉、膳食纤维和B族维生素。

杂豆可以和主食搭配食用,比如煮红豆饭、绿豆粥,这样不仅能增加主食的口感和风味,还能发挥膳食纤维、维生素B、钾、镁等营养成分的均衡作用,提高蛋白质的互补和利用效果。《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年人平均每天摄入15 - 25克大豆或相当量的大豆制品,如豆腐、豆浆、豆腐干等。大豆制品是优质的植物蛋白来源,对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预防骨质疏松等都有一定的帮助。

低脂乳制品:补钙的佳品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根据个人喜好,每日摄入300 - 500克奶制品。乳制品是钙的良好来源,同时还含有蛋白质、维生素D等营养成分,对骨骼健康至关重要。

在选择乳制品时,可以优先选择低脂牛奶、脱脂牛奶及其他低脂乳制品,既能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求,又能减少脂肪的摄入。需要注意的是,要区分乳制品和乳制品饮料,乳制品饮料往往添加了大量的糖分和其他添加剂,营养成分远不及乳制品,应尽量少喝。

4种不健康食物:健康的“潜在威胁”

反式脂肪:心血管健康的“头号大敌”

反式脂肪是一种对健康极为不利的脂肪,主要来源于部分氢化油和部分动物制品。它就像潜伏在食物中的“健康杀手”,会升高血液中“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降低“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此外,反式脂肪还可能引发2型糖尿病、肥胖、身体炎症等问题,对孕妇和新生儿也有不良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加工食品如人造黄油、油炸食品(如炸鸡、薯条)、烘焙食品(如蛋糕、饼干)以及部分快餐食品,是反式脂肪的“重灾区”。购买食品时,要仔细查看食品标签,尽量避免选择含有“氢化植物油”“植脂末”“人造奶油”等成分的食品,减少反式脂肪的摄入。

钠(盐):无形的健康杀手

盐是烹饪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但盐摄入过多却会对身体造成严重伤害。2025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低钠代盐制品使用指南》指出,全球每年约800万例死亡与不良饮食相关,其中190万例直接归因于高钠(盐)摄入。高盐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脏病、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为了降低盐的摄入量,可以使用“低钠盐”代替普通食盐。低钠盐中含有一定量的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调节血压。同时,在烹饪过程中要逐渐减少盐的使用量,尝试用香料、柠檬汁、醋等调味品来增加食物的风味。此外,还要注意减少加工食品和腌制食品的摄入,因为这些食品中往往含有大量的隐形盐。

含糖饮料:甜蜜的“健康陷阱”

含糖饮料对健康的危害不容小觑,尤其是在糖尿病方面。2025年1月,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在《糖尿病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喝含糖饮料、人工甜味剂(代糖)饮料均可能增加糖尿病风险。与很少喝甜饮料的人相比,每天喝≥2杯含糖饮料与糖尿病风险增加41%;每天喝≥2杯含人工甜味剂饮料,糖尿病风险增加11%(1杯饮料为240毫升)。

除了增加糖尿病风险,含糖饮料还会导致肥胖、龋齿、痛风等问题。过多的糖分摄入会使身体摄入过多的热量,导致体重增加;同时,糖分会在口腔中被细菌分解产生酸性物质,腐蚀牙齿,引发龋齿;此外,高糖饮食还可能影响尿酸的代谢,增加痛风的发病几率。因此,真正健康的饮品还是白开水和茶水,它们不仅能够满足身体对水分的需求,还不会带来额外的健康风险。

红肉及加工肉类:餐桌上的“健康隐患”

红肉及加工肉类的过量摄入,对身体存在诸多危害。大量研究显示,高摄入红肉及加工肉类会显著提高患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及结直肠癌等癌症的概率。红肉和加工肉类富含饱和脂肪,会引发身体持续性炎症,进而增加患癌及其他疾病的风险。此外,其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特点,不利于肠道有益菌群的生长,影响肠道健康。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18 - 65岁成人红肉的摄入量为40 - 75克/天,65岁以上人群为40 - 50克/天。同时,要少吃深加工肉制品,如培根、火腿、香肠、牛/猪肉干、肉罐头等,以及肥肉、烟熏和腌制肉制品。在选择肉类时,优先选择鱼,每周最好吃鱼2次。鱼类富含优质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对健康更为有益。

从现在开始,开启健康饮食之旅

这项跨越30年、涉及10万人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饮食与健康衰老之间的紧密联系。7种健康食物和4种不健康食物,就像天平的两端,一端托起健康与活力,一端承载着疾病与风险。

改变饮食习惯,或许并非一蹴而就,但只要我们从现在开始,循序渐进地调整饮食模式,增加健康食物的摄入,减少不健康食物的食用,就有可能提高健康长寿的几率,在70岁后依然保持良好的认知功能、生理功能和心理健康。让我们从每一顿饭、每一口食物开始,用科学合理的饮食,为自己的健康衰老之路铺就坚实的基石,迎接充满活力的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①]Optimal dietary patterns for healthy aging. Nat Med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5-03570-5

[②]中国营养学会编著.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③]Can different types of tree nuts and peanuts induce varied effects on specific blood lipid paramete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2023-12-28, doi: 10.1080/10408398.2023.2296559

[④]中国营养学会编著.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275

[⑤]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中国营养学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等.中国低钠盐推广应用指南[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24,25(8):957-973.DOI:10. 16506/j. 1009-6639.2024.08.001

[⑥]Pacheco, L.S., Tobias, D.K., Haslam, D.E.et al.Sugar-sweetened or 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 consump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in US adults. Diabetologia (2025). https://doi.org/10.1007/s00125-024-06351-w

[⑦]https://www.who.int/news-room/events/detail/2025/01/27/default-calendar/launch-of-the-who-guideline-on-the-use-of-lower-sodium-salt-substitutes

[⑧]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4

[⑨]世界卫生组织. 全球饮食、身体活动与健康战略[R]. 2004

[⑩]全谷物与健康专家共识[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5, 21(2): 72-75.

[⑪]王陇德.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膳食与营养状况[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⑫]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6, 44(10): 833-853.

[⑬]赵文华.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报告[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

[⑭]Harris WS, et al. Omega-3 fatty acid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 science advisory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 Circulation, 2009, 119(2): 278-285.

来源: 科普文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