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段跃初
最近和朋友聊天,听说了一件让人后背发凉的事儿——她周末去郊外徒步,回家洗澡时发现后腰上叮着个芝麻大小的蜱虫!吓得她连夜跑去医院,折腾半宿才把虫子安全取出来。这事儿让我突然意识到,咱们平时光顾着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却常常忽略了潜藏在草丛灌木里的“小威胁”。仔细一查才发现,美国疾控中心(CDC)最近就专门发布了一份超实用的蜱虫防护指南,今天就来和大家唠唠这些“吸血小恶魔”的那些事儿。
先给不熟悉的朋友科普一下,蜱虫这东西别看个头小,危害可不小。它们最喜欢藏在树林、灌木丛和落叶堆里“守株待兔”,只要有人或动物经过,就会像小吸盘一样牢牢贴上去,钻到温暖隐蔽的地方,比如腋窝、腹股沟,甚至头发里,咬住皮肤就开始吸血。更要命的是,蜱虫身上可能携带莱姆病、无形体病等多种病原体,一旦被感染,轻则发烧头痛,重则引发神经系统疾病,想想都让人头皮发麻。
那么这份CDC的防护指南到底藏着哪些“硬核干货”呢?其实总结起来就像是给咱们的户外探险上了三重“安全锁”。
第一重锁,咱们从源头避免和蜱虫“亲密接触”。CDC特别提醒,那些树木茂密、灌木丛疯长还铺满厚厚落叶的地方,简直就是蜱虫的“快乐老家”。尤其是夏天穿短袖短裤的时候,最好别往这些地方钻。要是实在想去野外撒欢,出发前不妨先在地图上研究研究路线,挑些开阔的草地、步道,把中招的风险降到最低。
第二重锁,给衣物装备“全副武装”。就像战士上战场得穿防弹衣一样,咱们去蜱虫出没的地方,也得给衣服喷上“防虫盔甲”。现在市面上有两种特别靠谱的防虫神器:一种是氯菊酯,喷在衣服、背包上晾干后,能持续好几个星期发挥作用;另一种是美国环保署认证的避蚊胺(DEET),涂在皮肤上就能形成一层“防护网”。我试过一次,去露营前把冲锋衣喷得香喷喷的,回来检查时真的一只蜱虫都没见着!不过要注意,避蚊胺别涂在伤口和眼睛周围,给孩子用也得选浓度低一些的产品。
第三重锁,就是养成“自查自纠”的好习惯。每次从野外回来,第一件事不是瘫在沙发上,而是赶紧来一场“全身大搜查”!先仔仔细细检查皮肤褶皱处,连宠物的肚皮、耳朵后面都别放过——毕竟毛孩子不会说话,要是被蜱虫咬了都没法告诉你。脱下来的衣服别急着扔进洗衣机,直接丢进烘干机用高温烘个十分钟,那些藏在衣服纤维里的蜱虫幼虫就会被“团灭”。最后再痛痛快快洗个热水澡,用搓澡巾轻轻擦擦身体,说不定就能把还没“站稳脚跟”的蜱虫冲掉。
可能有人会问,这么大费周章地防蜱虫,真有必要吗?这么说吧,在美国,每年报告的莱姆病病例就有好几万例,大部分都是被蜱虫叮咬惹的祸。咱们虽然不一定生活在蜱虫高发区,但防患于未然总没错。而且这些防护方法不仅能防蜱虫,对蚊子、恙螨这些讨人厌的小虫子也有效果,简直就是“买一送多”的实用技能包。
不过话说回来,这份指南虽然周全,但也不是万无一失。有些蜱虫特别狡猾,个头小到肉眼很难发现,有时候即使做了全套防护,也可能“中招”。所以万一发现身上有蜱虫,千万别用手硬拽,也别拿火烧——这些错误操作可能会让蜱虫把脑袋留在皮肤里,增加感染风险。正确的做法是用尖头镊子贴着皮肤表面,稳稳夹住蜱虫的头部,慢慢向上提拉,取下来后再用酒精消毒。要是实在没把握,赶紧去医院找医生帮忙。
其实仔细想想,这份指南就像一位贴心的“户外小管家”,既告诉我们怎么远离危险,也教会我们遇到问题怎么冷静处理。大自然虽然美好,但偶尔也会藏着小“惊喜”。掌握这些防护知识,既能让我们安心享受徒步、露营的快乐,又不用担心被蜱虫“偷袭”。下次准备去野外撒欢前,不妨把这些小技巧再复习一遍,给自己和家人的户外之旅多加几道“安全保险”!
来源: 科普文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