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岁的季阿姨因为头晕被紧急送医,医生发现她擅自加倍服用了降压药,导致血压骤降。原来,她误以为“多吃药能好得快”,却险些酿成大祸。这样的案例并不罕见——我国老年人平均患有6种疾病,每天服用近9种药物,但超过30%的人存在不合理用药问题。如何让老年人“吃对药、吃好药”?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用药细节。

一、老年人用药的三大生理特点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衰退,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方式与年轻人截然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 代谢能力下降:肝脏解毒功能和肾脏排泄效率降低,导致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延长,容易蓄积中毒。例如,部分抗生素的剂量需调整为成人的1/3-1/2。

2. 多病共存现象普遍: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等慢性病常同时存在,用药种类多,相互作用风险高。统计显示,同时服用6种以上药物时,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81.4%。

3. 敏感性增强:对某些药物(如安眠药、降压药)更敏感,稍有不慎可能引发低血压、跌倒甚至昏迷。

二、安全用药的五大原则

1. 个体化:一人一方案

老年人健康状况差异大,需根据病情、肝肾功能调整用药。例如,长期卧床的老人若因急性病进食减少,降压药需及时减量,否则可能引发低血压休克。

2. 少而精:药物种类能少则少

优先治疗急重症,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建议每日用药不超过5种(包括保健品),每增加一种药,不良反应风险上升20%。

3. 小剂量:从“半片”开始

老年人初始用药剂量应为成人量的1/3-1/2,逐步调整至有效剂量。例如,镇静类药物过量易导致呼吸抑制。

4. 遵医嘱:不自行“加减停”

慢性病需长期规律服药,自行停药可能引发病情反弹。如糖尿病患者随意停用降糖药,可能导致血糖飙升、并发症加重。

5. 勤记录:建立用药档案

用笔记本记录药名、剂量、服药时间及身体反应,复诊时提供给医生参考。尤其需注明保健品使用情况,避免与药物冲突。

三、警惕!老年人用药的四大误区

误区1:新药一定更好?

盲目追求新药可能增加风险。医生和患者熟悉的药物安全性更高,例如长期使用的降压药比新型药物更易把控剂量。

误区2:补药能“强身健体”?

乱用补药可能适得其反。如人参可能升高血压,维生素过量导致中毒。保健品应与医生沟通后使用。

误区3:“久病成医”自行开药

凭经验用药可能掩盖病情。例如,长期用止痛药可能延误关节炎的规范治疗。

误区4:忽视服药时间

某些药物需特定时间服用以增强疗效。例如,长效降压药宜睡前服,胰岛素上午注射效果更佳。

四、家属必知的照护细节

1. 分装与提醒:使用分药盒按早、中、晚分类,设定手机闹钟提醒服药,避免漏服或重复。

2. 定期整理药箱:清理过期药物,注意药品外观变化(如变色、结块)。例如,硝酸甘油片开封后3个月失效。

3. 送服有讲究:除特殊说明外,药物需用温开水送服。葡萄柚汁、牛奶可能影响药效,如降压药与西柚汁可能导致血压骤降。

4. 观察不良反应:若老人出现头晕、皮疹、便秘等新症状,需警惕药物副作用,及时就医。

五、特别提醒

1. 慎用高风险药物:如安眠药(唑吡坦)、长效镇痛药(曲马多),易引发跌倒或成瘾。

2. 定期评估用药方案:建议每3-6个月复查肝肾功能,由医生调整药物。

3. 关注药物相互作用:例如阿司匹林与抗凝血药同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结语:用药安全是“全家的事”

药物是治病的利器,也可能成为伤身的暗箭。对老年人而言,每一粒药都需“量身定制”。家属的耐心陪伴、医生的专业指导、患者的主动参与,三者缺一不可。让我们用科学和关爱,为长辈筑起一道安全的“用药屏障”。

声明:本文内容仅作科普,具体用药请遵医嘱。

来源: 陈药师药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