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拔1500多米的泰山,凌晨的玉皇顶,有着不少穿着棉大衣,或裹着银光闪闪的“银色守护者”。这些身披银光闪闪的守护者们远看如同披着斗篷的"侠客"一般。而这种被户外爱好者称为"救生毯"的泛着银光或者颜色鲜艳的装备,学名也叫做--热反射膜或保温毯急救毯。它的厚度仅为0.3mm左右,折叠后比智能手机还要小,虽重量只有50-100克,但却能在关键时刻提供显著的保温能力。
如同家里地热地板所铺的热反射膜,它的保温原理也是基于其优异的热反射特性。我们知道,人体的散热主要通过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四种方式进行,而银光闪闪的热反射膜能反射约80-90%的人体热辐射,有效阻断热量流失。
据【中国登山协会《户外活动安全手册》(2023)】记载,正确使用热反射膜可减少80%的热量散失,以维持核心体温。而实验数据也显示:在5℃、风速5m/s环境下,使用热反射膜能使体感温度提升约4.2℃。保温毯不仅轻便、价格也很感人(10元左右),还兼具防水防风的功能。在紧急情况下也可作为高亮度反射的信号物求救,这些特点使其成为了登山爱好者和野外救援人员的标准装备。
一.从婴幼儿到老年人:体温调节上的年龄差异
我们知道,人体的体温调节机制会随年龄变化而显著不同。婴幼儿们由于体表面积与体重的比例较大,散热速度也会更快。尤其是新生儿,新生儿每公斤体重产热量比成人高40%,但体表面积/体重比大,更易失温。在婴幼儿登山时,建议应每30分钟检查手脚温度,避免过度包裹导致汗液积聚。虽然婴幼儿产热能力高,但体温调节中枢发育的暂时不完善,使得维持稳定体温的能力较弱---而这就是为何家人常担心孩子受凉,而孩子却常觉得被包裹得过多,被过热的原因。
成年人有着相对成熟的体温调节系统,会通过血管舒缩、出汗和肌肉颤抖等机制有效维持体温的恒定。但随着年龄增长,对温度感知和调节能力也会逐渐下降。研究显示,65岁以上老人对1℃温度变化的感知灵敏度会下降25%,且寒颤反应延迟。因此老年登山者更需依赖一些温度显示来客观判断环境。这也解释了为何都在家里,老人常感觉的"冷",而年轻人却已经有点“热”的现实场景。
三.泰山气候的特殊考验:温度加海拔的体感温度骤降
被誉为“五岳之尊”的泰山,拔地而起一般。现在,爬泰山看日出也成为"必打卡"的一项兼具毅力体力活动的要去项目。泰山海拔1545米,按每千米降温6.5℃计算,山脚与山顶温差可达9.4℃。实测数据显示:夏季山脚28℃时,凌晨山顶温度常降至10℃以下,体感温度因风速影响可达5℃。这也解释了为何60%的夏季登山者会在日出前出现颤抖等失温前兆。更具挑战性的是,在凌晨3-4点,等待观看日出的时候,气温通常会降至全天最低点,再加上山顶的风速较大,体感温度则可能接近甚至低于"零度"。
每年有近30%的游客因"装备"准备不足而在登顶过程中经历寒冷不适。特别是夏季登山者,往往会因为白天温度较高而轻视夜间的温差骤降,造成在凌晨等待日出时出现轻度失温不适的感觉。这也解释了为何在山顶,有限的室内设施内,总是挤满了"抱团取暖"的人们,以及棉大衣的"刚需式火爆"。
四.夏季散热与失温的注意:不同年龄的散热保温策略
炎热季节,人体散热亦同样重要。婴幼儿因汗腺发育不全,体温调节主要靠辐射和蒸发,过度的包裹会让热量积累。当夏季环境温度超过26℃时,婴儿的衣着不应比成人多一层,并应选择棉质等透气材料。
成人在高温环境则主要通过出汗散热,但老年人的汗腺功能减退,出汗能力会明显下降。据报道,75岁以上老人的汗腺活性比年轻人低约35%,这也使他们在高温环境中,虽有时不觉得热,但却更易中暑。更值得警惕的是,户外活动中人们常会低估失温的风险。即使在夏季,山区的夜间温度骤降或遭遇山间突发的阵雨,体温过快流失也会引起失温发生。在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户外活动健康指南》中也指出,当体温降至35℃以下,会出现判断力下降、言语不清等症状;若降至33℃以下,则可能导致意识混乱甚至生命危险。
五.从薄膜到羽绒:不同保暖方式的科学对比
热反射衣与传统保暖衣物如羽绒服、棉衣在保暖机制上也存在根本差异。传统的保暖衣物主要通过创造静止空气层来隔绝热量流失,而热反射膜则主要通过反射人体辐射热来保存体温。一项测试数据表明,单层热反射膜的保温效果有时相当于一件轻薄的抓绒衣,但重量和体积仅为后者的1/15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保暖方式的结合使用会让效果最佳。比如,中国登山协会推荐的高效组合是:贴身速干内衣、中间保暖层(如薄型抓绒或轻薄羽绒)、外层热反射膜加防风壳。这种"洋葱式的穿法"既考虑了热反射膜的轻便性,又弥补了其在抵抗传导和对流热损失方面的不足。两者结合,既有"羽绒"的轻柔,又有"保温毯"的轻便。
六.科学调温与能量补充:从日常到特殊情况的小贴士
无论保暖还是降温,科学方法都应从人体的生理特点出发。在寒冷环境中,建议重点保护头部、颈部、手足等接触区域,因为这些部位的热量损失占总热量损失的约45%。而在炎热环境中,冷却头部、颈部和手腕等富含表浅血管的区域,则可以高效降低体温。
另外,还有不可忽视--能量补充。研究表明,在低温环境活动时,人体能量消耗比常温下增加20-30%,此时应适当增加热量摄入,特别是富含碳水化合物能够快速供能的食物;而在高温环境中,除了补充水分外,还需注意电解质的平衡,避免因单纯大量饮水而导致的低钠血症。
泰山,凌晨的日出壮美无比,但安全也要始终如一。带上一件看似简陋的小小"银色薄膜",或许会少几分英姿飒爽,却能多几分安全保障。毕竟,在金光乍现之时舒服地欣赏美景,亦是攀登的安全与境界。
参考资料:
1.中国登山协会. (2023). 《户外活动安全手册》. 人民体育出版社. ISBN 978-7-5009-6123-5
2.刘强, 等. (2022). 热反射材料在户外应急救援中的应用. 中国应急救援, 12(2):67-72.
3.王晓燕, 张伟. (2022). 婴幼儿体温调节特点与护理要点. 中华儿科杂志, 60(3):215-219.
4.周明, 张华. (2021). 老年人体温调节障碍与预防.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40(6):612-616.
5.山东省气象局. (2023). 《泰山气象服务手册》. 鲁气发〔2023〕12号
6.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2). 《户外急救手册》. 国卫办应急发〔2022〕8号
7.中国营养学会. (2022).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 978-7-117-32455-8
来源: 紫龙科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