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宁腿综合征(Restless Legs Syndrome, RLS)是透析患者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表现为夜间或静息时下肢难以描述的不适感(如蚁爬、针刺、灼烧等),迫使患者频繁活动腿部以缓解症状。研究显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RLS发病率高达22%-62%,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心理健康及长期生存率。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RLS的发生与多因素相关,需针对病因制定个体化方案:

  1. 铁代谢异常:铁是合成多巴胺的关键辅助因子,透析患者因铁摄入不足或慢性炎症常伴铁缺乏,导致中枢多巴胺功能紊乱。
  2. 毒素蓄积:中大分子毒素(如甲状旁腺激素、β2微球蛋白)因常规透析清除率低而蓄积,损害周围神经传导。
  3. 电解质紊乱与贫血:高磷血症、低钙血症及贫血可加剧神经兴奋性,促发RLS。
  4. 遗传与心理因素:约50%患者有家族史,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与RLS互为加重因素。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RLS的典型特征包括:

  • 静息时下肢不适感,活动后缓解,夜间加重;
  • 症状常累及小腿,偶波及大腿或上肢;
  • 伴随睡眠障碍、日间疲劳及情绪问题。
    诊断需排除其他疾病(如静脉曲张、关节炎),并符合国际睡眠障碍分类标准。

三、综合管理策略

(一)药物治疗

  1. 铁剂补充:血清铁蛋白<75μg/L或转铁蛋白饱和度<45%时,需口服或静脉补铁(如蔗糖铁、多糖铁复合物)。
  2.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普拉克索(0.125 mg起始)和罗匹尼罗为一线药物,可调节多巴胺功能。
  3. 辅助药物:加巴喷丁、普瑞巴林可缓解神经痛;维生素B12缺乏者需补充以改善神经功能。

(二)优化透析方案

  1. 清除中大分子毒素:联合高通量透析、血液滤过(HDF)或血液灌流(HP),每月2-4次,可显著降低甲状旁腺激素等毒素水平。
  2. 延长透析时间或频率:夜间长时透析或增加每周透析次数,改善毒素清除效果。
  3. 低温透析:将透析液温度降至36℃,可减少透析中RLS症状发作。

(三)非药物干预

  1. 运动疗法:每日30分钟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骑脚踏车),睡前避免剧烈活动。
  2. 物理治疗:近红外光照、振动垫、针灸(取穴足三里、三阴交等)可改善局部循环。
  3. 睡眠管理:保持规律作息,睡前热水泡脚、按摩腿部,避免咖啡因和酒精。

(四)营养与代谢调控

  • 纠正钙磷紊乱:血磷控制在1.13-1.78 mmol/L,使用非钙磷结合剂(如司维拉姆);维持iPTH在150-300 pg/mL。
  • 改善贫血:目标血红蛋白100-120 g/L,必要时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五)心理支持与生活方式

  • 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CBT)可缓解焦虑抑郁,提升治疗依从性。
  • 避免神经毒性药物:如抗组胺药、三环类抗抑郁药等可能加重RLS。


四、总结与展望

透析患者RLS的管理需多学科协作,从毒素清除、代谢调控、药物干预及生活方式调整等多维度入手。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新型透析技术(如HDx疗法)及基因治疗潜力。患者应定期监测铁代谢、电解质等指标,并与医护团队保持沟通,以优化个体化治疗方案,提升生活质量。

来源: 宋怀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