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以为只是胃炎,怎么变成胃癌了?”

“这个小肿块不痛不痒,为什么非要切掉?”

在普外科门诊,这样的对话几乎每天都在上演。2024年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肿瘤患者超480万,其中60%的病例因忽视早期信号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益阳市中心医院提醒:这些被误认为“小问题”的症状,可能是癌症发出的最后警告!

一、你以为的“小毛病”,可能是癌!

1、“脂肪肝”到肝癌的沉默路径

①案例警示

被称为黄金配角的香港演员吴孟达从确诊肝癌到离世仅3个月。他的突然离世让观众万分痛惜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肝癌早期筛查的关注,肝癌早期几乎无症状,一旦出现肝区疼痛、消瘦、黄疸,往往已至晚期。

②关键信号

长期脂肪肝→肝硬化→肝癌,B超上的“轻度”二字,可能让你放松警惕!

③筛查建议

乙肝患者:每3-6个月查超声+AFP。

普通人:40岁后每年做肝功能+肝脏B超。

2、早期症状掩护结肠癌!

①案例警示

奥黛丽·赫本因结肠癌去世,早期症状(腹痛、便血)被误认为为消化不良。赫本的悲剧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83%的结直肠癌患者确诊时已至中晚期。若她在50岁时接受肠镜检查,或许能发现癌前病变的息肉。

②关键信号

便血颜色暗红、混有黏液;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交替)。

③筛查建议

40岁以上:每5年做一次肠镜。

高危人群(家族史、长期炎症性肠病):每1-3年筛查。

3、慢性胃炎→胃癌:幽门螺杆菌的“致命陷阱”

①案例警示

28岁舞蹈家苏日曼从胃炎拖成胃癌晚期,确诊8个月后离世。而这一切,或许始于被忽视的胃炎。苏日曼的故事,撕开了当代年轻人健康困境的一角:熬夜、饮食无常、忽视体检,将胃病拖成绝症。若她早做一次胃镜,或许能截断癌变的链条;若她根治了幽门螺杆菌,或许命运会改写。

②关键信号

长期上腹隐痛、口臭、早饱,幽门螺杆菌在我国的感染率约50%。

③筛查建议

C13/C14呼气试验,可以检测幽门螺杆菌。

胃镜是金标准,尤其40岁以上人群。

二、为什么癌症一发现就是晚期?

1. 无症状欺骗性:早期胃癌、肝癌、肠癌常无特异症状。

2. 筛查意识薄弱:仅15%的胃癌早期被发现。

3.“自诊”误区:便血当痔疮、胃痛当胃炎,错过黄金干预期。

三、防癌“三早”行动指南

1.早发现:幽门螺杆菌检测、胃肠镜、肝脏B超;40岁以上;有家族史/慢性病史者

2.早诊断:症状持续2周不缓解,立即就医; 长期胃痛、便血、消瘦者

3.早治疗:微创手术、靶向治疗(早期治愈率超90%);确诊癌前病变或早期癌者

肿瘤防治不是恐吓,而是给生命多一次机会。

参考文献

[1]赫捷,陈万青,沈洪兵等.中国人群肝癌筛查指南(2022,北京)[J].临床肝胆病杂志,2022,38(08):1739-1758+1954-1967.

[2]金乐帆,张宁.提升癌症筛查率的行为助推干预策略[J].心理科学进展,2025,33(02):336-350.

[3]温惠淇,葛珊珊,胡晓瑾,张文婷.胃癌高风险人群胃镜筛查依从性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24,38(15):2702-2707.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益阳市中心医院 谢小舒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ZS)

来源: 益阳市中心医院 谢小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