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獭(Lutra lutra),别名祖衡、獭猫,是鼬科水獭属哺乳动物,生态价值极其重要。水獭作为淡水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对水质要求敏感,因此也被视为淡水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水獭是全球分布最广泛的哺乳动物之一,共12个亚种,分布区包括欧亚大陆大部分区域、非洲大陆北部的部分区域以及东南亚的部分岛屿。在中国则分布于东北、华东、华南等大部分区域。

2020年初,水獭在全球范围内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等级为近危(NT);而到了2021年10月底,在IUCN红色名录中,水獭在全球范围内已显示为“大面积枯竭(Largely Depleted)”,对应的是第四个等级——濒危(EN)‌,短短一年多的时间该物种种群数量已大幅减少 [见以下截图]。随后,水獭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中,等级为濒危(EN)。2021年,水獭、小爪水獭、江獭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成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023年,大多数水獭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受到国际公约的最高级别保护。

图源:IUCN Redlist

来源:《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来源:《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国际水獭生存基金会(IOSF, International Otter Survival Fund)创建于1993年,旨在保护和帮助世界各地不同物种的水獭。基金会在水獭保护领域经验丰富,迄今为止,他们已支持44个国家的项目,并帮助33个国家的幼崽。世界水獭日由IOSF发起,庆祝和纪念活动在每年5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三举行,该节日设置的目的是让水獭出现在地图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水獭保护一直在行动,广东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在2022年的世界水獭日首次公布在淇澳岛发现欧亚水獭踪迹。除此之外,浙江省金塘镇是我国水獭保护的重点地区,不仅借助全球环境基金小额捐赠计划进行实地监测,还在世界水獭日科普宣扬保护观念,通过多样化的宣传形式传播水獭保护理念。

水獭傍水而居,在江河、湖泊、溪流、沿海淡水区域等地带栖息,甚至分布在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的河流中。在中国,主要分布有欧亚水獭(英文名:Eurasian Otter ; 拉丁学名:Lutra lutra)、江獭(英文名:Smooth-coated Otter ; 拉丁学名:Lutrogale perspicillata)和亚洲小爪水獭(英文名:Asian Small-clawed Otter; 拉丁学名:Aonyx cinereus)三个物种。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三种中国水獭均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图片来源/韩雪松、Emily Nelson、Jeffery Teo

其中欧亚水獭分布范围最广、已知的栖息海拔最高,历史上除宁夏没有记录外,其他省份均有记录。当前,青海省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欧亚水獭栖息地几乎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栖息地的一半,四川省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发现较为稳定的欧亚水獭种群。

欧亚水獭(Lutra lutra),又名欧洲水獭,是分布范围广泛的水獭物种,遍布欧洲、亚洲和非洲的淡水流域。它们是半水生哺乳动物。上图是一只欧亚水獭。摄影师:Bernard Landgraf(CC BY-SA 3.0)

然而,江獭和亚洲小爪水獭在中国的情况都不容乐观。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吊罗山分局片区是中国唯一有亚洲小爪水獭野外出没、监测的地区,吊罗山目前监测到5只亚洲小爪水獭的踪迹。江獭曾经分布于珠江流域,上世纪80年代末学者通过比较研究发现珠江口江獭尾部较晕呐和东南亚境内的更短。然而自那以后,中国境内至今也没有再次找到江獭。中国绿化基金会、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共同发布的《2019中国水獭调查与保护报告》显示,栖息地退化与丧失、科研兴趣及投入欠缺、官方保护体系及能力不足、公众认知不够及栖息地破碎化是中国水獭面临的最主要的五大威胁,而非法猎杀及贸易仅位列第九。自1900年以来,全球超过一半的湿地已经丧失,而其中很多均为水獭的理想栖息地。人类对水獭栖息地世界的改变包括人类生产生活用水、水利工程对水环境的改变。中国国内目前尚未有足够的资源投入到水獭调查、研究及保护工作中,研究兴趣明显偏向于少数“明星”物种。中国国内的水獭管理不仅存在机制问题,基层工作人员还存在对水獭认识不足和保护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如今,6年过去了,笔者在想,是否该尽快发布最新的中国水獭调查和保护报告,及时将水獭种群现状、保护情况、面临威胁及挑战等信息公开发布,并基于此制定水獭保护战略,以有效指导水獭保护,在“犹时未晚”之前。科学研究力度,深化基础生态学、种群动态与种间关系等领域的探索,为保护策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栖息地的保护与修复是水獭生存的根本保障,通过扩大保护区域、打通破碎化栖息地以及修复生态退化区域,有望显著改善其生存环境,促进种群稳定恢复。各地正通过宣传教育、志愿行动和生态旅游等方式,引导更多公众关注并参与野生动物保护,推动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在国际层面,中国积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通过共享经验、推动跨境保护项目、参与国际倡议与规则制定,努力提升区域与全球水獭保护的协同效能。

(注: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作者 | 王茜

指导老师 | Samantha, Linda Wong

排版 | WX

参考链接略

来源: 海洋与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