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爆炸声响起,混乱与恐慌瞬间蔓延,而在这危急时刻,有一段至关重要的时间——黄金10分钟。在专业救援力量抵达前,普通人若能掌握科学的救援法则,极有可能为伤者争取生的希望。
一、爆炸伤害:不可小觑的致命威胁
爆炸的瞬间,强大的冲击波、飞溅的碎片、高温火焰等会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伤者可能出现烧伤、创伤、骨折、呼吸困难等多种症状。这些伤害会迅速威胁伤者的生命健康,而每一秒的延误都可能导致伤情恶化,所以爆炸后的黄金10分钟救援至关重要。
二、救援前提:确保自身安全是第一要务
在接近爆炸现场实施救援前,首先要确保自身安全。仔细观察现场情况,警惕二次爆炸的风险,比如泄漏的燃气、未燃尽的易燃物等都可能引发新的爆炸。同时,注意周围是否存在漏电、建筑物坍塌等其他潜在危险。若现场烟雾浓重,可用湿布捂住口鼻,避免吸入有毒气体。只有在确认自身安全后,才能更好地救助他人。
三、现场评估:快速分类锁定救援优先级
进入现场后,迅速评估环境与伤者状况。先观察伤者数量、所处位置以及明显伤情。根据“START(简单分类和快速治疗)”原则,对伤者进行初步分类:能自主行动、意识清醒的为轻伤;失去行动能力但有呼吸脉搏的为中重伤;无呼吸、无脉搏或伤势过重难以救治的为危重伤。按照“先救命,后治伤”的顺序,优先对危重伤员进行抢救。
四、关键急救技术:争分夺秒抢救生命
(一)心肺复苏:为骤停的生命重启希望
对于失去意识的伤者,要立即检查其呼吸和脉搏。将耳朵贴近伤者口鼻,感受有无气息,同时观察胸部起伏,判断是否有呼吸;用食指和中指轻按伤者颈动脉,检查是否有脉搏搏动。若伤者呼吸、心跳骤停,应立刻进行心肺复苏(CPR)。双手交叠,手掌根部置于两乳头连线中点,双臂伸直,垂直向下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频率每分钟100 - 120次;每按压30次,进行2次人工呼吸,开放气道时可采用仰头抬颌法,捏住伤者鼻子,口对口缓慢吹气,观察胸廓是否抬起。
(二)烧伤处理:遵循“冲脱泡盖送”原则
爆炸常常伴随烧伤,处理烧伤伤口时,要遵循“冲、脱、泡、盖、送”的原则。立即用流动的凉水冲洗烧伤部位15 - 30分钟,降低皮肤温度,减轻热力损伤;在确保安全且不损伤皮肤的情况下,小心脱去受伤部位的衣物和饰品;将烧伤部位浸泡在冷水中,但大面积烧伤或伤者出现寒战等情况时,不宜长时间浸泡;用干净的纱布、毛巾或无菌敷料覆盖伤口,避免感染;尽快将伤者送往医院进行专业治疗。
(三)创伤止血:不同情况区别应对
创伤出血也是爆炸常见的伤情。对于较小的伤口,可用干净纱布或棉球按压止血;若伤口较大、出血严重,需采用加压包扎止血法。用纱布、毛巾等折叠成厚垫,覆盖在伤口上,再用绷带或布条紧紧包扎。如果是四肢出血,在加压包扎无法止血的情况下,可使用止血带。止血带应扎在伤口近心端,上肢距离伤口约3 - 4厘米,下肢距离伤口约5 - 6厘米,松紧以刚好能止住血为宜,并记录使用止血带的时间,每隔30 - 60分钟放松1 - 2分钟,防止肢体缺血坏死。
(四)胸部损伤:简易装置缓解危急状况
爆炸产生的冲击波还可能导致伤者出现气胸等胸部损伤。若伤者呼吸困难、胸痛,且一侧胸部隆起,可能是张力性气胸。此时可使用干净的塑料袋、保鲜膜等制作简易单向活瓣装置,在伤者胸部伤口处覆盖,并用胶带固定三边,留出一边作为气体排出通道,以缓解胸腔内压力。
五、救援辅助:心理安抚与正确搬运
在救援过程中,稳定伤者情绪也至关重要。爆炸的恐惧和伤痛会让伤者极度紧张、焦虑,甚至产生绝望情绪。救援者要保持冷静,用温和、坚定的语言与伤者沟通,告诉他们救援正在进行,增强其求生的信心。同时,避免随意搬动伤者,除非其处于极度危险的环境中,以免造成二次伤害。如怀疑伤者有脊柱、颈椎损伤,应保持其身体轴线稳定,等待专业救援人员使用正确的方法搬运。
六、专业交接:无缝对接延续生命希望
当专业救援人员到达现场后,要及时、准确地向他们汇报伤者的情况,包括受伤时间、初步处理措施、伤者意识状态等信息,以便救援人员制定更有效的救治方案。
掌握爆炸后黄金10分钟的救援法则,不仅能在关键时刻挽救他人生命,也是每个人应具备的生存技能。希望通过这些知识的普及,能让更多人在面对突发爆炸事件时保持冷静,科学施救,为生命争取更多的可能。
来源: 山西白求恩医院 刘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