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初,“长江研学”被列入2025年度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沐浴五千年华夏文明之光,弘扬一万里长江文化之魂。”——认识长江,保护好这条孕育了璀璨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十分重要,成为共识。今起,我们特别邀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导李长安教授开设专栏,带领广大读者一起走进长江。而认识长江,必然要先追问其源头究竟在何处?开篇,我们从长江源头讲起,这是一次长江源头的认知史,也是一次对长江源头之美的探寻。

保护长江从认识长江开始!认识长江自然会追问:长江的源头在哪里?

人们对长江源头的认识,是一个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循序渐进—从中游向上游向源头逐渐发展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清代以前主要是干支流辩识,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了真正长江源头探寻。

1.历史时期对长江源的认识过程

(1)江汉混沌:在距今三四千年前的夏商时期,云梦大泽广阔,荆楚先民驾舟穿行期间,有感于“汉之广矣”,分辨不清江、汉之主次。

(2) 嘉陵江为源:战国时期,中国第一部区域地理著作《尚书·禹贡》有“岷山导江”之说。江指“长江”,此“岷山”,并非四川松潘的岷山,而是今甘肃天水西南的齐寿山(古名番冢山),即嘉陵江的源头。后有续论:“夫江始出于岷山,其源可以滥觞。”。而《苟子·子道篇》亦记载:“江出于岷山。”此时古人对于长江主流有了初步认识,后世遂多以为长江发源于嘉陵江之岷山。

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写道:“越巂郡遂久县,绳水出徼外,东至僰道入江”。其中遂久县在今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境,绳水即金沙江,僰道为今宜宾市。然而,该书中还写到:“《禹贡》岷山在西徼外,江水所出,东南至江都入海。” 由此可以看出,两汉时期的人们对金沙江已经有了一定了解,但受 “经典著作”《尚书》的约束,依旧以“岷山导江”为主流,将金沙江视为长江支流。

(3)岷江为源:魏晋南北朝时期,郦道元在《水经注·江水》中指出“岷山在蜀郡氐道县,大江所出”。此时的“岷山”指的是今日四川松潘北部的岷山,而岷江则被当作了长江的正源 。

(4)金沙江为源:到明嘉靖年间,罗洪先绘制的《广舆图 》中,已绘出云南北部的金沙江河道。明代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章潢在其《图书编》中首次指出岷江并非长江正源,金沙江才是长江正源的说法。但遗憾的是,同书卷30中的《中国地理海岳江河大势图》仍有 “江虽发源岷山”的论断。直到数十年后,明末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 ,循金沙江而上,直至云南丽江,经过实地察考,探寻到金沙江比岷江更长,才明确指出岷江为长江支流,而金沙江才是长江干流 。直到清初,随着西方先进制图技术的逐步传入,康熙皇帝才正式肯定了徐霞客的说法,金沙江遂定为长江源头。

(5)通天河布曲为源:明代之前,古人对长江源头的认识,还主要停留在对长江上游主干道的判定,而真正深入青藏高原考察长江源头的工作,是从康熙年间开启的。康熙皇帝曾多次派专门使臣考察长江源头,康熙末年,首次采用近代测量技术制作《皇舆全览图》,绘出金沙江之上的通天河上游水系大致方位,究其源头,“江源如帚,分散甚阔”。到乾隆年间,齐召南著《水道提纲》对江源水系的描述更为详尽,认为布曲为主流,当曲和沱沱河为支流。

2.有组织的长江探源

1949年后,开始了实地考察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有组织的长江探源。有影响的重要的探源活动有:

1976年,长江委组织28位专家组成的江源考察队,经过51天的跋涉。1978年,长江委又组织了第二次长江源科考。首次专业地科学地查明了长江源位置以及长江的长度。向全世界发布:长江源头在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沱沱河,全长6380公里。一个月以后,美联社发布消息:“中国长江取代了密西西比河,成为世界上第三大河流。”随后,这一结果被写进教科书。

1986年,由中科院成都地理研究所、长春地理研究所、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联合考察,对长江源区部分河流的长度、流量、流域面积等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研究。重新确定了沱沱河和当曲源头的位置,并认为当曲比沱沱河更长,当曲的旦曲为长江源头。

2008年9月至10月,青海省三江源科学考察工作历经41天,包括国内测绘、地质、水文、气象、遥感等行业专家,对三江源地区众多河流进行了探源定位。按照为长即源原则认为长江南源当曲才是正源。

21世纪以来,长江探源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关于何为正源,尚有不同的看法。

3.关于长江正源的讨论

长江有3源:北源楚玛尔河,西源沱沱河,南源当曲。这为大家所共知!但如果说何为正源,存有不同的看法。如何确定河流的正源,目前全世界也尚无严格的统一标准,但也存在着约定俗成的看法,各家的主张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为长即源——按河流长度,为大即源——河水的流量,为直即源——与主河道的走向一致,为高即源——河源的海拔高度,为老即源——河流发育史。从已有的证据看,若以河长和流量论,当曲应为正源;但若以为直即源何为高即源论,正源当属沱沱河。按为老即源,正源也应该是沱沱河。据我们的野外考察看,沱沱河发育史更老一些,在沱沱河沿一带大致可以看到二至三级河流阶地存在(尚需进一步确定其形成年代)。在国际上河流正源的确定标准中还有一种是“历史习惯”,即自古以来人们对河流的认识,在其他指标差别不大的情况下尊重人们的历史习惯。就我看来,如果非要争个正源,我坚持沱沱河为正源。之所以近年来当曲正源的呼声很高,主要是依据河流长度,就目前各家测量数据看,当曲超过沱沱河的长度有:11.7公里、4.1公里、3.2公里。对于6千多公里的长江来说,应该不算什么。另一个指标是流量,从当曲与沱沱河汇流处囊极巴陇看,当曲流量是沱沱河的4-5倍,但从真正源头起点看,沱沱河源头的姜古迪如冰川融水量远远大于当曲查旦湿地地下水泉眼的涓涓细流;如从源头的海拔高程看,沱沱河源头的格拉丹东雪山6621米,姜古迪如冰川分水岭海拔6543米;而当曲源头泉眼的海拔5050米或者5040米,存在较大的差距。除此之外,河流是文明摇篮,大河是人类的母亲河,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想关于大河正源的确定应该增加一个标准——唯美即源,即在其他标准(长度、流量、走向、高度)差别不大的情况下,将风景优美河源定为正源。若如此,就当曲和沱沱河的比较,沱沱河源头那迷人的雪山,圣洁的冰川,飘逸的流水,简直美不胜收!我认为:她才应该是长江母亲河的正源!

来源: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李长安

编辑:陈丽萍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