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卫星在太空极端环境中面临辐射、温差和机械冲击时,传统结构往往需要叠加多种功能模块,导致重量激增、可靠性下降。哈尔滨工业大学团队在《Engineering》发表最新研究,通过高温原位增材制造技术,成功实现“千层饼”式多功能结构(MFS)的一体化打印,使卫星结构刚度提升21.5%、热导率暴增568%,为航天器穿上轻量“全能铠甲”。

太空生存难题:如何让卫星“一身多能”?
传统卫星结构如同“拼积木”——承载框架、散热层、电路板各自独立,不仅占用空间,还增加发射成本。更棘手的是,金属部件与聚合物基材的热膨胀系数差异可能导致结构开裂。研究团队从自然界获得灵感:贝壳的珍珠层通过交替排列的碳酸钙和蛋白质,实现强度与韧性的平衡。受此启发,科学家设计出五层复合结构:底层嵌入铝网提升刚度和辐射屏蔽,中间碳纤维蜂窝层减重,顶部铜电路层传输信号,各层通过高温熔融的聚醚醚酮(PEEK)无缝粘合。

“熔岩打印机”破解材料兼容魔咒
传统3D打印机难以同时处理金属与高分子材料——金属丝在低温下坚硬难弯曲,高温又易烧毁塑料。团队研发出500℃高温打印头,将PEEK加热至熔融状态,同时“驯服”铝、铜等金属丝。这如同让岩浆包裹钢筋,冷却后形成致密复合结构。实验显示,铝-PEEK复合层的孔隙率仅2.7%,比纯PEEK降低近70%,确保结构致密性。

性能逆袭:1.5毫米层厚扛住200℃温差
测试数据显示,这种“千层饼”结构在弯曲实验中刚度比纯PEEK高21.5%,能量吸收能力提升15%。热管理性能尤为惊艳:当中心热源达200℃时,结构内部热量通过铝块“高速通道”快速传导,等效热导率飙升5.68倍。辐射屏蔽实验中,35MeV质子穿透深度减少27.9%,相当于为电子元件穿上“防辐射盔甲”。

卫星“乐高”:
30分钟组装微型实验室
研究团队用该技术打印出6种功能面板:传感器面板实时监测温湿度,通信面板搭载Wi-Fi芯片,能源面板集成微型电池。通过机器人手臂组装,这些面板像乐高积木一样拼接成立方体卫星原型。测试中,卫星成功将环境数据上传云端,响应速度比传统分体式结构快40%。未来,这种模块化设计可让宇航员在太空中快速更换故障部件,延长卫星寿命。

技术双刃剑:层间粘合仍是阿喀琉斯之踵
尽管性能卓越,实验也暴露出弱点:当结构弯曲超过4.75毫米时,层间可能出现剥离,导致电路中断。团队正尝试在PEEK中添加纳米黏合粒子,模拟贝壳有机质的“分子胶”作用。此外,500℃高温打印机成本是工业级FDM设备的3倍,如何降低成本将成为商业化关键。

这项技术已应用于我国某低轨卫星项目,预计2025年完成在轨验证。随着深空探测任务增多,此类“全能铠甲”或将成为下一代航天器的标配,助力我国在太空基建竞赛中占据先机。

来源: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