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水体富营养化与磷矿资源枯竭的双重危机下,污水处理厂既是磷污染的“终点站”,也是资源回收的“起点站”。传统强化生物除磷技术(EBPR)依赖聚磷菌(PAOs)的代谢能力,但主流研究的“明星菌”Candidatus Accumulibacter在实际应用中常因碳源单一、脱氮竞争等问题“水土不服”。近期,浙江大学与西湖大学联合团队在《Engineering》发表研究,通过多碳源与精准抑制剂调控,成功激活了污水处理厂中“隐藏玩家”Tetrasphaera菌群的潜能,使磷回收效率提升23倍,为污水资源化提供了新思路。

微生物界的“除磷黑马”:从配角到C位
过去十年间,科学家通过基因测序发现,Tetrasphaera菌在全球污水处理厂中广泛存在,其丰度甚至超过传统明星菌Accumulibacter。这类菌不仅能代谢葡萄糖、氨基酸等多种碳源,还可能具备脱氮除磷的“双料技能”。然而,实验室中如何“驯化”这类复杂菌群一直是难题——它们如同微生物社区中的“社恐患者”,在人工模拟环境中难以稳定富集。

研究团队设计了一套“四步走”驯化策略:先以混合碳源(蛋白质水解物、葡萄糖、乙酸钠)为诱饵,模拟真实污水环境;随后加入1 mg/L的硝化抑制剂烯丙基硫脲(ATU),抑制氨氧化菌生长,减少脱氮菌对碳源的争夺。经过170天动态调控,Tetrasphaera菌群占比从初始的1.5%飙升至40%,成为微生物群落的“绝对主力”。有趣的是,高剂量ATU(5 mg/L)反而会破坏菌群平衡,说明精准调控如同“走钢丝”,剂量过犹不及。

磷回收“三级跳”:从污水处理到资源矿山
实验结果显示,驯化后的菌群展现出惊人的除磷性能:磷去除率稳定在85%,总氮去除率达80%,污泥灰分中的磷含量比普通污水厂污泥高出23.2倍(32.5% vs 1.4%)。通过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可见,处理后的污泥灰分呈现致密白色结构,磷元素信号强度远超铝、硅等杂质(图3c),可直接作为磷矿替代品。论文通讯作者鞠峰比喻:“这相当于把污水处理厂变成‘磷矿精炼厂’,每处理1吨污水就能回收0.8公斤高纯度磷灰。”

微生物社交图谱:盟友与对手的生存博弈
研究还通过基因测序绘制了菌群动态变化图谱。当ATU抑制氨氧化菌Nitrosomonas后,脱氮菌Brevundimonas和Paracoccus的丰度骤降,Tetrasphaera与另一类聚磷菌Microlunatus形成“攻守同盟”,两者协同占据生态位(图5)。这种“此消彼长”的规律揭示了污水微生物界的生存法则:碳源类型决定“谁先吃饱”,而抑制剂则像“裁判”,直接改变竞争规则。

值得一提的是,团队发现了一株全新的Tetrasphaera菌(EBPR-ASV0001),其16S rRNA基因与已知菌株相似度仅96.8%,可能具备独特的代谢通路。这类“微生物暗物质”的发现,为后续基因挖掘提供了宝贵线索。

技术双刃剑:从实验室到工程化的挑战
尽管成果显著,该技术仍需突破工程化瓶颈。例如,ATU在环境中可能被微生物降解,需定期投加以维持效果;高磷污泥的后续提取工艺也待优化。研究团队指出,未来可通过代谢模型预测菌群行为,或开发ATU缓释材料,推动技术落地。

这项研究不仅改写了EBPR微生物学教科书,更提供了“以废治废”的循环经济样本。随着我国“双碳”目标推进,污水厂从“能耗大户”转向“资源工厂”的蓝图正逐渐清晰。

来源: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