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见过一个直径达80厘米,行动最高速度可达40km/h,防尘、防爆、防水、抗打击能力强的“铁蛋”?

2024年数贸会期间,这个“铁蛋”在展区通道滚动,刷屏朋友圈并上了央视新闻。它正是由逻腾(杭州)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逻腾科技”)打造的水陆两栖机器人,非常适合在非友好环境下长时间执行探测、救生、对抗等任务。

2021年,王酉带着初具雏形的球形机器人来到刚刚成立的石虎山机器人创新基地(以下简称“石虎山基地”),建立了自己的工坊,开展一些测试研发工作。自此,他既是逻腾科技的创始人,浙大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副教授、博导,也是石虎山巡检机器人工坊的负责人。

驶入绿树掩映的石虎山半山腰,走进白色外墙上留着虎头Logo的建筑,穿过一楼那条长长的走廊,包含巡检机器人工坊在内的12个创新工坊“安静”地合着门。每个工坊门口都挂着一块牌子,标注着主要研究方向和负责老师的姓名:巡检机器人,王酉;仿生腿足机器人,吴俊、朱秋国;医疗机器人,周春琳;共融机器人与人机交互,任沁源……

要想把科技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眼光既要向内,更要向外,使创新资源与技术成果高效流动和共享。于是,埋头实验的间隙,工坊的老师们共同为浙大王牌专业“机器人工程”的同学们授课,成为他们的学业导师和成长导师;二、三楼被设置成创客空间共享办公区域,为学院的学生初创团队、创新创业大赛团队、机器人比赛战队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场地……石虎山基地就这么一步步从成长的摇篮,演变成技术、资源共享交流的平台。如今,这里也成为一个对外向市民科普机器人知识的平台,先后申报成为西湖区科普教育基地、杭州市科普教育基地。

时至今日,逻腾科技已从石虎山基地“毕业”,但巡检机器人工坊仍在。当浙大的师生们走出玉泉校区半山腰的西门,怀揣着想要付诸实践的科学想法,只需步行10多分钟到达基地,这间工坊又将变成他们创造新技术的小世界。

“酒香”从“山中”传出后,引来大批寻求合作的伙伴,大家渐渐意识到,创业早期只需集中解决技术难题,后期却要处理大量对外合作和推广事务。石虎山基地的存在,在此刻显得尤为重要。

邀请专家开展创业指导,组织队伍外出学习先进经验,帮助团队对接合作伙伴……基地为团队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支持,还用自己的产学研平台帮助团队寻找应用场景,开拓新的市场。

实验室到产业的“最初一公里”贯通后,石虎山基地俨然成为链接大学与企业、地方的重要载体,比企业和地方更了解大学,比大学更了解市场,解决了许多创业团队在卓越的学术科研能力与成果转化落地方面有所不足的矛盾。

如今,一个个机器人成功从石虎山基地“跑出”,它们曾经“孵化”的房间,也成为西湖区人工智能产业最初的创新集聚点和无数学子“机器人梦”开始的地方。

三个月前,是石虎山基地成立三周年的日子,除了12个创新工坊,这里还多了31家与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相关的初创企业。基地也从“高校经济”的首个项目,变身成杭州市市级概念验证中心和杭州市专业型科技企业孵化器。

眼下,研究者们仍将推动基地各个工坊乃至人工智能产业的技术研发水平提升,看作一个漫长且充满挑战的过程。好在西湖集全区之力相助,创业路上的“帮手”正越来越多。

不久前,坐落于玉泉的环浙大玉泉人工智能创新谷开园。连同石虎山机器人创新基地、玉泉人工智能产业基地、黄龙未来中心人工智能基地和灵隐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及杭创(人工智能)营,共同构成“环老和山创新生态圈”。

且看,将来有更多与机器人相关的科创成果,从“山”里“跑出”。

来源: 杭州西湖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