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骨质疏松症的防治面临患病率高,知晓率、诊断率、治疗率低(“一高三低”)的严峻挑战。骨质疏松症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群的重要健康问题,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容易被人忽视,往往在骨折时才被发现,也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什么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两大类。

哪些人易患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的高风险人群

• 老年人:年龄超过50岁,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自然老化。

• 女性:尤其是绝经后的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流失加速。

• 家族遗传:有骨质疏松家族史的人风险更高。

• 饮食不均衡:长期钙摄入不足或维生素D缺乏。

• 缺乏运动: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影响骨骼健康。

• 吸烟与过量饮酒:这些不良习惯会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加速骨质流失。

• 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有慢性肾病、胃肠疾病。

• 应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如激素)等人群。

如何诊断骨质疏松?

1.如果轻微外力就发生了骨折(脆性骨折),考虑已经有骨质疏松症。

2.对于没有骨折的中老年人,临床常用的骨密度测量方法有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DXA)和定量计算机断层照相术(QCT),公认的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是基于DXA 测量的结果。

那么如何快速得知是否存在骨质疏松的风险?以下问题,只要其中有一题回答结果为 “是”,就提示存在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并建议进行骨密度检查。即使题目全部回答“是”,也不意味着您已经患有骨质疏松,具体需要咨询专业医师。

骨质疏松症风险一分钟测试题

如何预防骨质疏松?

1、合理膳食

均衡饮食,注重钙、乳制品与维生素D的摄入。研究表明,乳制品、钙和维生素 D 的摄入对于提高骨密度和降低骨折风险有积极影响。牛奶及其制品是钙的膳食来源,虾皮、豆制品、海鲜等都是补钙的食材。

2、增加日照时间

多晒太阳也可促进钙和维生素D的吸收。日光照射下,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 D3,再羟化后形成 25-羟基维生素D3,能够促进钙元素的吸收,进而促进钙盐在骨骼中的沉积,提升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

3、合理运动

运动可以刺激骨骼生长并保持骨量,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适度的有氧运动或阻力运动来改善健康状况。

4、良好的生活习惯

戒烟限酒,少喝浓茶、碳酸饮料等。吸烟会加速骨质流失,而过量的饮酒、饮用浓茶、碳酸饮料则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

骨质疏松虽是一种“沉默的疾病”,但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调整和科学的预防措施,可以减缓甚至逆转其进程。预防永远胜于治疗,关爱自己,从守护骨骼健康做起。

来源: 泉州市第一医院护理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