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全球约10%-15%的人群深受其扰,其中,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3倍。它不仅是“严重的头痛”,更是一场由大脑异常放电引发的复杂神经风暴。今天,娄底市中心医院带大家一起了解偏头痛。

一、识别偏头痛的“信号灯”

偏头痛发作分为四个阶段,但并非所有人都会经历全部:

1.前驱期(发作前1-2天)

情绪波动、颈部僵硬、频繁打哈欠或嗜睡,如同暴风雨前的低气压。

2.先兆期(约25%患者出现)

视觉出现闪光、锯齿形波纹,甚至短暂失明;少数人出现肢体麻木、言语障碍,这些症状通常在1小时内消退。

3.头痛期

单侧搏动性剧痛(也可能双侧),伴随恶心呕吐、畏光怕声,日常活动会加剧痛苦,患者常需静卧。

4.恢复期

头痛消退后,疲劳感和“宿醉感”可能持续数日。

二、大脑里的“风暴”如何形成?

偏头痛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揭示了关键环节:

1.三叉神经血管系统失控:脑膜血管异常扩张,释放炎症物质,激活三叉神经向大脑传递疼痛信号。

2.神经递质波动:血清素水平骤降可能引发血管扩张和神经敏感化。

3.皮层扩布性抑制(CSD):一种脑电活动紊乱波从后脑向前扩散,可能是先兆的根源。

4.遗传倾向:60%患者有家族史,特定基因突变可能导致神经元过度兴奋。

5.常见诱因:激素变化(如月经)、酒精(尤其红酒)、含酪胺食物(奶酪、巧克力)、压力、睡眠紊乱、强光或异味刺激。

三、科学应对:分层治疗策略

1.急性期治疗:快速扑灭“火势”

  • 轻中度发作: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萘普生)或对乙酰氨基酚。
  • 中重度发作:曲普坦类药物(舒马普坦、佐米曲普坦)特异性收缩脑膜血管,但心血管疾病患者慎用。
  • 新型武器:CGRP受体拮抗剂(如乌布吉尤单抗)可阻断疼痛信号传递,适用于传统药物无效者。

用药警示:过度使用止痛药(>10天/月)可能导致药物性头痛,形成恶性循环。

2.预防性治疗:构建“防御工事”

若每月发作≥4次或严重影响生活,需长期预防:

  • 一线药物: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抗癫痫药(丙戊酸钠)、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
  • 生物制剂:CGRP单抗(每月1次皮下注射)可减少发作频率,副作用较少。
  • 非药物疗法:针灸、认知行为疗法、磁刺激(sTMS)证实对部分患者有效。

四、生活管理:掌握防病主动权

1.绘制“头痛地图”:记录发作时间、诱因、症状,识别个人敏感因素。

2.规律生物钟:固定作息时间,避免熬夜或过度睡眠。

3.饮食调整:限制加工食品、代糖(阿斯巴甜)、咖啡因(每日<200mg)。

4.压力管理:每日20分钟正念冥想可降低33%发作频率(美国神经病学会证据)。

5.运动处方:每周5次3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但避免突然剧烈运动。

五、打破误区:你需要知道的真相

误区1:“偏头痛是心理问题。”

实质是大脑兴奋性异常,需神经科专业诊治。

误区2:“忍忍就过去了,吃药会上瘾。”

早期用药效果最佳,延迟治疗可能导致中枢敏化。

危险信号:

突发“一生中最剧烈头痛”、伴随意识障碍或肢体无力,需立即就诊排除脑出血或卒中。

偏头痛虽无法根治,但通过个性化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超过70%患者可显著减少发作。理解疾病本质,与医生共同制定管理方案,才能在这场与大脑的对话中重掌主动权。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娄底市中心医院 神经内科 颜艳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来源: 娄底市中心医院 神经内科 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