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块垫子往草地一躺,看云卷云舒,听鸟鸣溪唱,困了就睡个美容觉。醒来后整个人像被重启,压力清零!”“20分钟公园效应”最近爆火,都市人纷纷打卡自然疗愈,这份治愈感让全网跟风,但有人却在享受“精神快充”时,被隐形的“杀手”盯上了。
前几天,温州市永嘉县城关的叶女士和闺蜜在郊外露营,效仿网红玩法:躺在草地上用树叶遮脸 、闭眼听风声虫鸣、一觉睡到自然醒,却没注意到手臂被虫咬的刺痛 。三天后, 叶女士出现发热,全身酸痛,她以为是感冒,未予重视,直到高热寒战袭来,她的血小板骤降、高烧不退,被紧急送到永嘉县人民医院就医。医生在她的腋窝处发现一颗黄豆大红点——蜱虫叮咬的咬痕。经治疗,叶女士一周后康复出院。
蜱虫是蛛形纲的寄生虫,它平时只有米粒大小,吸饱血后能胀得像颗红豆。它每年4月到10月最活跃,春天大多是幼虫藏在草丛里,夏天成虫最多,最爱躲在灌木、动物皮毛堆里,还有潮湿的腐殖土环境中。其身上带着不少危险的病原体,比如新型布尼亚病毒、莱姆病螺旋体等,被它咬了可能会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严重的死亡率达到10%- 30%。
人被蜱虫咬后的三个阶段:
潜伏期(1周-2 周):症状类似感冒,出现发热、乏力等表现,很容易被忽视。
暴发期:血小板和白细胞骤降,还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蛋白尿等多器官损伤。
重症期(原终末期):病情严重时出现意识模糊、休克,少数患者甚至会发展为消化道出血或多器官衰竭。
大家在户外做好防护很关键,穿着浅色长袖衣裤并搭配高帮鞋,把裤脚塞进袜子里,这种穿搭能有效防止蜱虫 “钓鱼式” 叮咬。结束户外活动后,需重点翻查腋下、耳后、腹股沟等蜱虫最爱藏匿的部位。驱虫产品的使用也很关键,可选择含避蚊胺(DEET20%-30%)或派卡瑞丁成分的驱虫液,均匀喷涂在衣物及裸露皮肤上;提前用氯菊酯喷雾喷洒帐篷、裤脚等织物,但要注意切勿直接喷在皮肤上。
若发现被蜱虫叮咬,切记禁用烟头烫或用手直接拔除蜱虫。正确的做法是:先用酒精棉球湿敷虫体10分钟使其松口,再用尖镊子紧贴皮肤夹住蜱虫头部垂直拔出,随后对伤口进行消毒,并且要持续观察30天。若被叮咬后出现体温超39℃伴肌肉酸痛、皮肤出现游走性红斑、血小板或白细胞异常降低等症状,需立即就诊并告知暴露史,早期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多西环素可大幅降低重症风险。
春日游玩要兼顾安全与尽兴,躺平时间建议不超过2小时(蜱虫活跃期),随身携带 “驱虫三件套”(手电筒、镊子、酒精),进入草地等区域前先抖落衣物上的草叶,避免惊动 “潜伏” 的蜱虫。让我们尽情享受春日美好的同时,与蜱虫 “擦肩而过”。
来源: 温州市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