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北京国贸大厦,中央空调嗡嗡作响,冷却塔排出滚滚热浪。这座年耗电量超亿度的商业综合体,未来或许能通过一套“能量银行”系统,将白天的多余电能转化为冷能,夜间再释放使用。西安交通大学团队在《能源前沿》发表的最新研究,让这种“一箭双雕”的能源利用模式成为可能。
传统储能遇瓶颈:山洞储气不如存二氧化碳?
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中,压缩空气储能(CAES)曾被视为“明日之星”。但这项技术需要依赖特殊地质条件——德国亨托夫电站耗费20年才找到合适盐穴,我国90%地区缺乏此类地质结构。当研究者将目光转向液态空气储能(LAES),零下196℃的液化温度又带来新难题。
西安交大王鼎团队另辟蹊径,发现二氧化碳的临界温度(31.4℃)接近常温,在8MPa压力下就能液化存储。“就像在啤酒罐里存能量,打开阀门就能释放。”研究负责人谢永辉教授比喻道。团队提出的气液相变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PC-CCES),用柔性储气罐替代传统洞穴,液态储罐体积仅为空气储罐的1/5。
冷能发电双输出:夏天空调省出个发电站
这个“能量魔盒”的独特之处在于冷电联产机制。系统运行时,压缩机产生的废热被回收用于发电,液化后的二氧化碳通过膨胀制冷,产生零下5℃的冷能。在夏季用电高峰,既能为电网供电,又能替代商业建筑的制冷系统。
实验数据显示,系统总能源效率达79.21%,远超传统压缩空气系统61.27%的发电效率。当夜间电价0.3元/度时,每吉焦能量成本仅25.61美元(约合0.18元/千瓦时),较液态空气储能降低28%。更令人惊叹的是,经多目标优化后,系统效率可飙升至111.91%——这并非数据错误,而是冷能的价值被折算为等效电能。
技术痛点变支点:涡轮机损耗反成优化突破口
研究团队通过热力学“体检”发现,系统中涡轮机T1如同“能量黑洞”,每秒钟损耗1.0591兆瓦能量,占总损耗的23%。但经济性分析显示,其运维成本占比仅41%,反而证明“加大投入提升效率更划算”。这种反直觉的发现,指引团队将涡轮机效率从85%提升至92%,使单台设备发电量提升15%。
“就像给心脏搭桥手术投资,短期贵但长期受益。”谢永辉解释。研究同步开发出智能优化模型,可动态平衡设备效率与改造成本。在青岛某产业园的模拟测试中,这套算法让储能系统回本周期缩短2.3年。
未来应用图谱:从数据中心到海上风电
目前,团队正与三峡集团合作,在江苏如东海上风电项目测试该系统。漂浮式储气罐随海浪起伏,液态二氧化碳罐固定在平台内部,既解决风电波动难题,又能为海上钻井平台供应冷能。
研究也揭示现存瓶颈:柔性储气罐成本占总投资38%,相当于每度电储能成本增加0.12元。对此,团队提出“分布式储能社区”概念——将多个商业体的储气罐联网,通过共享机制降低边际成本。就像共享充电宝,闲置时可为整个街区供电。
这项登上《能源前沿》封面的研究,或许将改变能源储存的游戏规则。当问及技术何时落地,谢永辉给出明确路线图:“2026年建成示范工程,2030年前实现兆瓦级商业化应用。”届时,城市建筑的玻璃幕墙上,或许会出现一个个“二氧化碳能量方块”,默默调节着电网的呼吸节奏。
来源: FIE能源前沿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