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春鸿
单位:湛江市第四人民医院
猴痘病毒是一种属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的病毒,它具有双链DNA基因组,全长约197kb,猴痘病毒呈球形,直径约为200-300纳米。以下是关于猴痘病毒的相关知识科普:
一、病原学特征
1.猴痘病毒分为两个进化分支:分支I和分支II(IIa和IIb)。
2.引发2022年全球非地方性流行区猴痘暴发疫情的毒株为IIb分支。
3.该病毒耐干燥和低温,在痂皮、土壤和衣物、床上用品等物体表面可生存数月。
4.病毒对热敏感,加热至56℃30分钟或60℃10分钟即可灭活。
5.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常用消毒剂及紫外线可有效灭活病毒,对过氧化氢、次氯酸钠、戊二醛等敏感。
二、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目前认为非洲啮齿类动物可能是其自然宿主。人类感染主要通过与感染动物或人际间的密切接触传播。
2.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直接接触病例的病变皮肤或黏膜、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长时间近距离吸入病例呼吸道飞沫等。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接种过天花疫苗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高风险人群包括与猴痘患者密切接触的人、医护人员、儿童、孕妇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三、临床症状
1.潜伏期:猴痘病毒的潜伏期为5-21天,多为6-13天。
2.早期症状:可能出现发热、头痛、背痛、肌痛和淋巴结肿大等。
3.皮疹和黏膜疹:通常在热退后出现,经过斑疹、丘疹、水疱、脓疱、结痂至痂皮脱落几个阶段。皮疹可累及口腔咽喉黏膜、肛门、生殖器、结膜和角膜等。痂皮脱落后可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甚至瘢痕。
四、主要危害
1.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猴痘病毒感染通常是轻微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疼痛和皮疹等。这些症状通常在几天到两周内消失,不需要特殊治疗。但是,对于免疫系统较弱的人,如儿童、老年人和艾滋病患者等,猴痘病毒感染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等。
2.由于猴痘病毒与天花病毒属于同一家族,因此它也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生物武器。如果被用作生物武器,猴痘病毒可以引起大规模的疫情和死亡。
五、预防与治疗
1.预防:主要措施包括注射疫苗、避免与感染源接触、注意个人卫生、增强身体抵抗力以及加强宣传教育等。
2.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采用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发热患者,可使用退热药物;对于皮疹患者,需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和避免抓挠;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充足的水分摄入也有助于病情恢复。
以上是关于猴痘病毒的知识科普,如有疑虑或症状出现,请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预防。
【图片来源 网络】
来源: 医学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