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疹是梅毒(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在二期阶段的典型皮肤表现,因其形态多样、容易与其他皮肤病混淆,被称为“千人千面”。

1. 梅毒疹的特点

- 无痛无痒:大多数梅毒疹不伴随疼痛或瘙痒,容易被忽视。

- 形态多变:可表现为红斑、丘疹、斑丘疹、脓疱、鳞屑状皮损等,甚至类似湿疹、银屑病、玫瑰糠疹等皮肤病。

- 分布广泛:常出现在躯干、四肢、手掌、脚底(手掌/脚底红斑是典型特征),也可能累及口腔、生殖器等黏膜部位。

- 自限性:即使不治疗,皮疹也可能在数周内自行消退,但梅毒螺旋体仍在体内潜伏,病情会进展。

2. 梅毒疹的“千人千面”表现

- 玫瑰疹型:躯干和四肢近端出现淡红色或铜红色斑疹,类似病毒性皮疹。

- 丘疹型:凸起的红色或褐色丘疹,表面可能有鳞屑。

- 脓疱型:较少见,类似痤疮或毛囊炎。

- 扁平湿疣:生殖器或肛周潮湿区域的扁平丘疹,表面湿润,传染性极强。

- 黏膜损害:口腔、咽喉部黏膜出现灰白色糜烂(黏膜斑)。

3. 容易误诊的疾病

梅毒疹常被误认为:

- 玫瑰糠疹

- 药疹

- 银屑病(牛皮癣)

- 湿疹

- 手足癣(但梅毒疹不伴随真菌感染)

4. 关键识别点

- 高危行为史:有不安全性行为、多个性伴侣或性伴侣感染梅毒。

- 手掌/脚底皮疹:出现不痛不痒的红色或铜红色斑疹、丘疹。

- 全身淋巴结肿大:常伴随无痛性淋巴结肿大。

- 梅毒其他症状:如发热、乏力、头痛等(类似流感)。

5. 确诊方法

- 血清学检测:通过抽血检查梅毒抗体(如TPPA、RPR/TRUST),是确诊的金标准。

- 暗视野显微镜:取皮损渗出液直接观察梅毒螺旋体(适用于早期黏膜损害)。

6. 治疗与预后

- 首选青霉素:如苄星青霉素肌注,早期治疗可完全治愈。

- 定期随访:治疗后需定期复查抗体滴度,确保疗效。

- 性伴侣筛查:所有性伴侣需同时检查治疗,避免交叉感染。

7. 重要提醒

- 不可自愈:皮疹消退≠痊愈!未治疗的梅毒会进展至三期,损害心脏、大脑、骨骼等。

- 隐匿性强:部分感染者无明显症状,仅靠血液筛查发现。

- 预防关键: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避孕套)、避免高危接触、高危人群定期筛查。

参考文献: 朱学骏. 中国皮肤病性病图鉴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9. ISBN 9787117287869.

来源: 自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