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发现家中长辈开始频繁忘事?刚说的话转眼就记不起?出门买菜算不清账?这些看似平常的"健忘"瞬间,可能是认知功能敲响的警钟。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群中认知障碍患者约为5300万,相当于每10位老人就有1位面临记忆衰退的挑战。更严峻的是,传统药物治疗选择有限,长期用药费用高昂,家庭照护难等问题让许多家庭倍感无力。

但科技正在带来新解法——一种名为"数字疗法"的创新手段,正像给大脑安装健身APP般,帮助患者重获认知活力。

大脑的"私人教练"

想象一下,如果有一种方法能像健身锻炼肌肉一样锻炼大脑,延缓记忆力衰退、改善思维能力,甚至帮助早期认知障碍患者恢复功能——这就是数字疗法的魅力。

数字疗法是指由软件驱动,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干预方案,用于预防、治疗或管理疾病,改善疾病预后。它通过电脑或平板上的定制化程序,设计针对性的认知训练任务,如记忆游戏、逻辑推理题等,帮助患者刺激大脑神经网络的活跃度,就像给大脑做健身操,激发其自我修复和适应能力。

数字疗法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药物和其他非药物治疗联合使用,无副作用,且能个性化调整难度,适合不同阶段的患者。

原理揭秘:

神经可塑性:人类的大脑具有可塑性,就像肌肉越练越强壮,反复训练能让受损的神经改变和重新连接自己的终生能力。

游戏化训练:患者可通过闯关游戏提升记忆力(如记忆农场)、锻炼反应速度(如躲避负能量),系统还会根据患者表现动态调整难度。

实时反馈:每次训练后生成"认知健康报告",医生可像查看体检报告般追踪进步。

数字疗法真的有效吗?

自2017年起,数字疗法的有效性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当年7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布数字健康创新行动计划,正式公布“移动医疗应用指导最终版”,这一举措标志着数字疗法作为医疗干预手段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官方认可。

我国于2020年11月颁发了首个数字疗法的NMPA(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证,这无疑为数字疗法在国内的应用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相当于为这项前沿技术贴上了“官方认证”的权威标签。

不仅如此,《认知数字疗法中国专家共识(2023)》明确指出,认知数字疗法不仅适用于正常人群的认知能力评估与提升,还能为因年龄增长、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系统疾病及其他系统性疾病导致的认知障碍人群提供全面的认知筛查、辅助诊断服务。更重要的是,该疗法能够借助先进的智能算法,针对受损的认知功能提供个性化的辅助干预方案,为患者带来更加精准、高效的治疗体验。

训练多久效果最佳?

2024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唐毅教授团队在权威期刊《npjDigitalMedicine》发表重磅研究,首次揭示了认知训练的“最佳剂量”,为数字疗法的科学性提供了坚实证据。

该研究纳入了8709名40岁及以上诊断为主观认知下降、轻度认知障碍或轻度痴呆的受试者,每位受试者接受了至少2周的计算机化认知训练(数字疗法形式之一)。

图:研究设计示意图

最佳剂量结论:

·60岁以下人群:每周训练6天,每天训练25-30分钟疗效最佳

·60岁及以上人群:每周训练6天,每天训练50-55分钟疗效最佳

图:每周训练天数对疗效的影响。左侧为全人群分析,右侧为不同年龄段人群分析

图:每天训练时长对疗效的影响。左侧为全人群分析,右侧为不同年龄段人群分析

该研究是国际上首个系统明确计算机化认知训练量效关系的研究,揭示计算机化认知训练具有年龄依赖性的量效关系,为计算机化认知训练的最佳剂量选择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也为非药物干预的量效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

数字疗法作为医学与科技融合的典范,正以温暖而有力的姿态改变着认知障碍防治的格局。它打破了传统医疗的空间限制,让患者在家中就能获得专业、精准的干预,为大脑健康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

认知障碍是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提醒我们要及时关注大脑健康。数字疗法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为我们打开了认知障碍防治的新大门。让我们勇敢地迈出这一步,尝试数字疗法这一剂“数字药”,给疲惫的大脑一个重启的机会。

作者:白海艳

审核:李菁晶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教授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老年期痴呆全病程管理体系建设的策略与思考中华医学杂志

邱琼琼唐毅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2137-20241227-02945

https://rs.yiigle.com/cmaid/1533653

Dose–responserelationshipbetweencomputerizedcognitivetrainingandcognitiveimprovement

npjDigitalMedicine volume 7,Article number: 214 (2024)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746-024-01210-9

来源: 科普中国新媒体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