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中国航天日与神舟二十号发射的时空交汇,让历史与未来在此刻共鸣。54年前的今天,“东方红一号”叩响太空之门;54年后的此刻,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瞄准17时17分出征。
从“东方红”到“神舟二十”,从卫星首鸣到空间站常态化驻留,中国航天正以“一步一史诗”的节奏,续写星辰大海的壮阔篇章!
中国航天发展史
从筚路蓝缕到星辰大海
1950-1970
航天起步
中国航天事业始于1956年,钱学森归国后主导研制火箭与卫星。1960年苏联撤援后,中国开启自力更生之路。1970年“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成为全球第五个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奠定了航天事业的基础。
1980-2000
技术突破与国际化
80年代,中国掌握卫星回收技术,并进军国际商业发射市场。1999年,中美合作因政治因素受阻,但中国仍通过中巴合作发射资源卫星,实现“南南合作”典范。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杨利伟成为首位进入太空的中国航天员,标志着载人航天技术的成熟。
2000至今
新时代的跨越
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空间站建设成为核心任务。2007年嫦娥一号实现绕月探测,2019年嫦娥四号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2024年嫦娥六号计划完成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开启深空探测新篇章。截至2024年底,中国在轨卫星数量为 1094颗,超越欧洲居全球第二。
航天冷知识
宇宙中的奇妙真相
在为中国航天事业骄傲的同时,咱们顺便也恶补一下**“宇宙冷知识”**吧!
1. 月球为何只以一面示人?
月球自西向东以逆时针方向自转,同时也围绕地球以逆时针方向公转,周期都是约28天,从地球上也就永远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这种公转与自转同步的规律被称为**“潮汐锁定”**。地月系统形成初期,月球自转的速度要比现在快,自转一周的时间要比现在短得多,受地球引力和潮汐力影响,月球的自转速度逐渐变慢,自转周期逐渐与公转周期相同,形成了现如今我们只能看到月球正面的现象。
2. 月球与地球有血缘关系吗?
科学家们早期对月球的成因提出过三种假设:俘获说、同源说、分裂说。目前最盛行的是大碰撞学说:在地球形成的早期,生命产生之前,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后来被成为忒亚,撞上了年轻的地球,将大量物质溅射到地球周围的轨道上。这些散落的物质逐渐聚合在一起,经过四十多亿年的不断演化,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月球。
3. 航天员在空间站待“1天”,地球上会过去多久?
天宫核心舱沿轨道绕地球飞行一圈大约需要90分钟,每圈飞行中,航天器都要飞经地球的迎阳面和背阳面,因此航天员可以在每一圈飞行过程中透过舷窗看到一次日出和日落,一天会经历约16次“昼夜”!当然,为了保证航天员能够工作好和休息好,航天员在轨飞行的作息制度仍然按照24小时的昼夜节律进行安排,跟地面的生活节奏是同步的。
4. 为什么在地球上指南针找不到北?
月球没有全球性的偶极磁场,只有某些地区存在极其微弱的磁性。因此指南针的磁针会在月球上一直晃动,并不能指向某个特定方向。依靠指南针在月球上不光找不着北,其他任何方向也找不到。如果航天员在月球上临时需要一个辨别方向的方法,倒是可以通过太阳的方向简单判断自己所在的方位。
5. 植物在太空上会朝什么方向生长?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种类都受到地球引力场的作用,植物直立于地上,总是茎向上、根向下生长。而在飞船上,植物所处环境的重力场只有地面千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的水平。为了让植物有序生长,能够识别方向,科学家们研究设计了特殊的空间实验装置,将植物固定培养在基质中,让它能够按照合理的方式有序生长,以便完成它们的生命史。
中国航天日不仅是对过往辉煌的纪念,更是对未来探索的号召。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探月,从载人航天到空间站建设,中国航天人用自力更生与创新突破书写了壮丽篇章。而宇宙中的冷知识,则提醒我们:每一次仰望星空,都是对未知的敬畏与好奇。星辰大海,永无止境!
审核专家:姚爱英,中国民间航天教育第一人
靠谱出品
撰稿:朱冰睿 DeepSeek
来源: 科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