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石景山区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中,调查人员通过红外相机在多个点位记录到豹猫的活跃影像。
豹猫作为敏感性动物,对生态环境要求较高,主要栖息于山地林区和郊野灌丛等生境中。豹猫是北京山区现有的唯一一种野生猫科动物,是食物链顶端的捕食者,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山林的隐秘行者
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隶属于食肉目猫科豹猫属,是我国分布最广的野生猫科动物,也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豹猫体型纤细,体长介于30至60厘米之间,体重通常在1.5至5千克之间。
它们身上的斑点(其斑点极具特色,形似中国古老的铜钱,因而豹猫在民间有“钱猫”的雅称)虽然分布广泛,但从不形成连续的垂直条纹。豹猫具有明显的白色条纹,从鼻尖延伸至两眼,甚至到头顶。其耳大而尖,耳背黑色,有一块明显的白斑,眼角到耳根有两条黑色条纹,极具神秘色彩。尾巴长具环纹,约为头体长40%-50%,尾尖为黑色。
与家猫相比,豹猫的体型更纤细,腿更长。南方豹猫的毛色偏淡褐或浅黄,而此次北京发现的豹猫属于北方亚种,其特点是毛色暗淡,斑点不清晰,尤其是冬毛状态下,斑点几乎看不清。此外,北京的豹猫体型较大,成年体重可达8公斤或更重。
在我国分布的四个豹猫亚种分别是:华东亚种、海南亚种、指名亚种及北方亚种。但是豹猫北方分布的亚种和南方分布的亚种毛发颜色有很大的区别,其中北方亚种的毛发比较浅,主色以银灰色为主,而南方亚种的毛发则深一些偏黄色,西表亚种的颜色更深,(下图中上面为豹猫北方亚种,中间为西表亚种,下面是南方亚种)。据推测,豹猫毛发的颜色可能与适应各种生活环境有关。
除了毛发外,南北方的豹猫体型也有一定的差异,从整体上看,北方亚种比南方亚种要大一些。当然,既然是同一种动物,不同亚种的豹猫也有共同点,比如它们都有类似于花豹的斑纹,都有白色条纹从鼻子一直延伸到两眼间,都有两条明显的黑色条纹从眼角内侧一直延伸到耳基部等等。
作为夜行性动物,豹猫多栖息于山地林区与郊野灌丛,常在树洞、石缝中筑巢。它们具有出色的攀爬与游泳能力,活动范围可覆盖低海拔地带至3000米高山林区。豹猫的食性极为多样,既捕食鼠类、野兔等小型哺乳动物,也会摄取浆果与嫩叶,偶尔还会潜入村落偷食家禽。这种小型猫科动物在食物链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捕食行为对控制啮齿类动物种群具有重要意义。
东汉前的家猫或为豹猫
现代家猫起源于中东地区的非洲野猫亚种,经过数千年驯化后向全球扩散。我国猫科动物的考古记录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2013年科学家在陕西华县距今5300年前的仰韶文化村落遗址中,发现了两只与人类共栖的小型猫科动物骨骼遗存**。经形态学鉴定,这些骨骼属于体型接近家猫的豹猫,并非驯化家猫。**虽然先秦文献中已有关于猫的记载,但家猫传入中国的时间节点始终存在学术争议。
不久前,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罗述金课题组有了重要发现: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东汉末年,所研究的全部样品中除一份线粒体DNA归属为亚洲野猫/荒漠猫外,其余均为豹猫。同时,他们还研究了大量文物,在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马王堆等地发掘的文物中,也能看到明显具有豹猫特征的动物形象。
自汉末之后,豹猫从人类聚落的考古遗址中消失。据此推测,豹猫与中国人维持共栖关系的时间超过了3500年。在家猫没有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古人可能驯养豹猫用于防范鼠患。
此外,根据南北朝时期农学典籍《齐民要术》的记载,中国的家鸡饲养模式在此时从传统散养转向集约化笼养。当时家禽饲养策略发生转变,豹猫失去了因控制鼠害而拥有的“益兽”优势,**其捕食行为直接威胁人类的资产,从而变为“害兽”,**并加剧与人类的冲突,进而导致共栖关系的解体。
生态治理的“标尺”
**过度捕杀与栖息地破坏致使豹猫种群在20世纪中后期急剧缩减,至80年代后期几乎从人类视野中消失。**豹猫皮一直是我国传统的外贸出口裘皮之一,加上过去豹猫种群数量大,没什么人在意它们的生死。20世纪60-70年代,我国豹猫毛皮年收购量高达20万-25万张。直到80年代后期,豹猫行踪几乎绝迹,收购量才逐渐减少。此外,栖息地的破坏和退化也使得豹猫的生存空间不断缩小,进一步加剧了它们的生存危机。
神农架自然博物馆中的豹猫标本
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保护法规的完善,豹猫的生存状况迎来转机。2021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调整后,豹猫保护等级升至二级。红外相机技术的普及使科研人员能够持续监测其活动轨迹,为制定精准保护策略提供数据支持。
此次豹猫现身石景山区,离不开北京近年来以“生态优先”理念重塑城市空间的实践。豹猫不仅是环境改善的受益者,更是生态治理的监督者,为评估城市生态修复效果提供了科学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豹猫与狸花猫长得十分相像,**如遇豹猫,切勿把豹猫当作流浪猫投喂。**两者从头部就可以分辨出来,豹猫的脑袋偏椭圆,而狸花猫的脑袋比较圆。野生豹猫的警惕性很高,非常怕人。
如果看到豹猫
请保持适当距离
以免惊扰野生动物
保护自身安全
来源:北京日报、“神农架自然博物馆”公众号、“环球科学”公众号等
编辑:段大卫
来源: 北京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