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陆家嘴的摩天大楼群,如同钢铁森林般刺破天际——这不仅是城市化的象征,更是资源巨量累积的冰山一角。北京大学联合团队在《工程》期刊发布重磅研究:通过卫星遥感、POI(兴趣点)数据和机器学习模型,首次绘制出我国50个城市的“建筑骨骼图谱”,揭示城市存量达1100亿吨,相当于2017年全球资源开采总量的1.2倍。这意味着每平方米城市土地下埋藏着5吨水泥、钢材等材料,而北京的建筑存量(6771兆吨)甚至是维也纳的18倍。
城市“骨骼密度”:北上广深人均261吨,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研究团队给城市做了一次“CT扫描”:利用百度地图的建筑轮廓数据、Amap的POI信息,结合30米高精度土地分类,构建了500米网格级建筑存量地图。结果显示,我国50个主要城市的人均建筑存量为261吨,与丹麦奥登塞(329吨)、英国(272吨)等发达国家持平。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存量密度最高,每平方米达6.1吨,相当于在地面铺满10层标准混凝土板。
但区域差异显著:东北地区因人口流失,人均存量达323吨,而重庆因人口密集,人均仅174吨。“这就像银行卡余额高但人均存款低,”论文通讯作者黄周解释,“东北城市‘骨骼粗壮’却经济活力不足,西南城市‘骨架轻盈’但发展潜力更大。”
垂直扩张VS水平扩张:中国城市选择“向天空要空间”
研究揭示了中国城市化的独特路径:建筑与道路存量比(BtR)平均达5.47,远超欧洲城市(3.45)和日本(1.65)。这意味着我国更倾向建造高楼而非拓展路网。例如,商业用地仅占城市土地的3%,却贡献了18%的建筑存量,犹如“经济心脏”高度浓缩资源。
这种“垂直生长”模式带来效率悖论:北京国贸商圈每平方米存量是郊区的8倍,但过度集中也加剧交通拥堵。研究团队用密度聚类算法(DBSCAN)发现,50个城市的建筑存量遵循“聚集-分散-再聚集”的三阶段规律:早期单中心扩张(如南阳),中期多中心蔓延(如重庆),成熟期次级中心崛起(如北京通州)。
气候账单:重建50城需消耗全球60%年碳排放量
建筑的“隐形碳足迹”触目惊心:若用当前技术重建这50城,将产生320亿吨碳排放,相当于2019年全球总排放量的60%。其中,北京、上海、成都位列“碳替换值”(CRV)前三甲,仅北京一地就需消耗2.29亿吨碳,等同1.6万平方公里森林一年的固碳量。
但希望也在显现:深圳、长沙等城市通过产业升级,实现“低存量、高GDP”的发展模式。研究团队用洛伦兹曲线分析发现,17个城市已进入“多中心均衡”阶段,建筑存量分布基尼系数降至0.58(接近收入分配公平线),为其他城市提供了低碳转型样板。
技术解码
物质组成强度(MCI):每平方米建筑包含的水泥、钢材等材料重量,如同“骨骼密度检测指标”
碳替换值(CRV):拆除重建导致的碳排放,相当于城市的“气候负债”
DBSCAN聚类:通过算法识别建筑存量密集区,类似用热力图标记“城市资源富矿带”
未来挑战
研究指出三大痛点:数据误差可能达30%,陶瓷、玻璃等材料预测精度不足,供应链碳排放未被完全统计。正如论文共同作者刘 Gang 所言:“我们需要给每栋楼建立‘材料护照’,追踪钢筋水泥的来龙去脉。”目前,团队正联合丹麦高校开发动态更新模型,目标将预测误差压缩至10%以内。
行业影响:该研究为“无废城市”建设提供数据底座——若精准预测2040年建筑拆除潮,可提前布局3亿吨废钢回收网络。对于正推进碳中和的我国,优化“城市骨骼”不仅是技术课题,更关乎16亿人的可持续未来。
来源: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