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空航天和医疗器械制造中,钛合金、镍基高温合金等“难加工材料”因强度高、导热差,加工时易产生高温,导致刀具快速磨损、零件表面质量下降。传统切削液虽能降温,但存在污染环境、危害工人健康等问题。青岛理工大学李长河教授团队在《机械工程前沿》发表的最新研究,揭示了一种纳米颗粒增强冷却剂(NPEC)技术,为绿色制造提供了新思路。

当植物油遇上纳米颗粒

传统切削液常以矿物油为基础,不仅消耗不可再生资源,还会产生有毒油雾。研究团队另辟蹊径,选择可降解的植物油(如大豆油、棕榈油)作为基础液,并加入碳纳米管、氮化硼等纳米颗粒。这些颗粒小到头发丝的千分之一,却能大幅提升润滑性能——就像在油液中撒入“微型滚珠”,既能减少工具与工件的直接摩擦,又能通过布朗运动加速散热。

实验数据显示,在钛合金(Ti-6Al-4V)车削中,含0.2%多壁碳纳米管的NPEC与传统切削液相比,刀具磨损减少34%,切削力降低28%,表面粗糙度下降7%。更令人惊喜的是,植物油基NPEC的用量仅为传统切削液的10%,综合成本降低近三成。

热传导性能提升的奥秘

纳米颗粒的加入为何能显著降温?研究团队通过显微观察发现,纳米颗粒在切削区形成动态吸附层,如同在摩擦界面铺了一层“导热网”。当温度升高时,这些颗粒加速油液沸腾,通过气泡破裂带走更多热量。以石墨烯为例,其热导率是铜的5倍,在植物油中添加1%即可将油液导热性能提升18%。

不过,并非所有纳米颗粒都适合“混搭”。研究发现,层状结构的氮化硼(hBN)因分子层间结合力弱,更易滑动减摩;而球形氧化铝颗粒则擅长填充表面微裂纹。团队通过调控颗粒形状、浓度和分散稳定性,使NPEC在车削、铣削、磨削等场景中均展现出优异性能。

技术瓶颈与未来突破

尽管NPEC优势显著,但纳米颗粒易团聚、悬浮稳定性差的难题仍未完全解决。研究指出,超声震荡与表面活性剂联用可将颗粒团聚尺寸从230纳米降至130纳米。此外,植物油易氧化的问题也需通过化学改性(如酯化反应)进一步优化。

未来,团队计划开发混合纳米颗粒配方,例如将高导热的石墨烯与高硬度的氧化铝结合,并探索与液氮低温冷却的协同效应。这些突破将推动NPEC在航空发动机叶片、人工关节等精密制造领域的应用。

来源: FME机械工程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