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凌晨1时,45岁的张先生(化名)突然从睡梦中惊醒,胸口像压了一块巨石,冷汗浸透睡衣。他挣扎着推醒妻子,声音颤抖:"我胸口痛得喘不过气……"妻子发现丈夫脸色青紫、嘴唇发绀,立即拨打120。在等待救援的15分钟里,她立即帮丈夫保持半卧位、解开衣领,并找出家中备用的硝酸甘油片让丈夫舌下含服。到达医院后,医院迅速开通胸痛绿色通道,急诊、介入室、心内科等多学科抢救团队迅速就位、各司其职,实施胸痛应急抢救。
经急诊造影检查,张先生右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在多方通力协作下,医生迅速进行支架植入术。手术十分顺利,从病人入院到血管开通仅用28分钟,张先生转危为安,术后张先生转入心内科病房进行进一步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心梗)是因心脏冠状动脉突然堵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致命急症。黄金救治时间仅2小时,每延迟1分钟,心肌细胞死亡风险增加10%!
张先生的经历并非个例,但如此幸运的却是少数,这源于他的妻子对心梗症状的快速识别和急救措施的正确实施!如果这“心脏危机”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该怎么做呢?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急性心梗自救五部曲
1.求救!独自在家突发心梗症状时,应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向医护人员准确描述自己的症状和所在位置,打开房门,不要自行前往医院,以免加重病情。
2.休息!立即停止一切活动,就地休息,解开衣领、腰带等紧身衣物,可选择半卧位或平卧位,以减轻心脏的负担;如有呕吐症状,应采取侧卧位,以免误吸。
3.别慌!在等待救援过程中要保持冷静,放松心情,避免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4.吃药!家中常备心脏病急救药物,如:硝酸甘油片、速效救心丸等,可以遵医嘱服用,有助于缓解症状并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
5.吸氧!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吸氧来提升血液中的氧含量,也可以深呼吸,促进心脏的泵血功能。
预防二次心梗的五大重点
1. 严格用药:
无高出血风险者双抗治疗至少12个月(如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等)。
他汀长期服用,LDL-C需<1.4mmol/L以下。
2. 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低盐(<5g/天)、低脂(植物油替代动物油)、戒烟限酒。
运动:出院1周后开始步行(从10分钟/天逐步增至30分钟/天)。
3. 心脏康复:
术后1周:每天散步10分钟,心率不超过(静息心率+20次/分);
术后6-8周: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
4. 定期复查:
1个月内:每周复查心电图、肝肾功能。
6个月:复查心脏超声、冠脉CTA或冠脉造影以评估支架情况。
5. 预警信号识别:
胸痛>5分钟、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不明原因牙痛需立即就医。
关键提醒:避免三大致命误区
误区1:出院后不敢活动 ➜ 长期卧床反而增加静脉血栓风险;
误区2:症状消失就停用他汀 ➜ 动脉斑块可能再次破裂;
误区3:只关注胸痛 ➜ 牙痛、上腹痛也可能是心梗再发。
总结:护心是一场终身战役
从张先生的救治历程可见,心梗护理贯穿“急救-治疗-康复”全周期。时间就是心肌,院前急救每提前1分钟,可挽救约2%的心肌细胞;而术后规范用药和康复训练,能将5年内二次心梗风险降低60%。
记住:护心不仅是医生和护士的责任,更需要患者、家属和社会的共同参与!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