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注意到,近期,中国完成了首次全国青头潜鸭种群调查,并于2025年4月18日公布了调查结果。这项调查揭示了青头潜鸭种群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标志着我国在这一物种保护工作中迈出了重要一步。根据调查数据,目前我国青头潜鸭的种群数量已达到2555只,跟2012年时仅1000只的数量相比,增长了近一倍。此次调查也首次全面掌握了青头潜鸭的越冬栖息地,确认了16个重要栖息地,并为进一步的保护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5年3月10日,在东方华地城拍到了5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中包括5只青头潜鸭。©摄影:余炼(绿会锦州保护地主任)|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青头潜鸭(学名:Aythya baeri)是一种体型中等的深色水鸭,属于鸭科潜鸭属,是我国的一级保护物种,也是全球范围内关注度较高的鸟类之一,在许多新闻报道中被称为“鸟类中的大熊猫”。它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物种,曾广泛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及俄罗斯远东地区。但是过去几十年来,随着栖息地的丧失和非法猎捕等因素的影响,青头潜鸭的数量急剧下降,目前在我国的种群数量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
青头潜鸭。摄影:李振文(绿会BCON专家)
根据此次调查结果,我国青头潜鸭分布在76处越冬栖息地。青头潜鸭的越冬栖息地分布广泛,涵盖了全国多个省区市,其中有16个栖息地的数量超过30只,合计达到2136只,占总数的83.6%。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栖息地中,大部分为湖泊湿地,占比高达71.51%,而河流湿地和库塘则位居其次。
此次调查还发现,青头潜鸭的越冬习性与以往的传统认知有所不同,它们更倾向于选择小面积、植被丰富的废弃鱼塘和中小型湖泊,而非较大规模的湿地。这一发现也揭示了青头潜鸭在栖息地选择上的某些新趋势,即它们具有明显的聚集性。这也说明,小微湿地、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OECMs)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重要性。
在辽宁锦州观察到的青头潜鸭。摄影:余炼(绿会锦州保护地)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许多小微湿地虽然面积不大,但在更广阔的景观中扮演着“生态踏脚石”的角色。它们可以连接较大的湿地斑块,为迁徙的鸟类(包括青头潜鸭)提供中途停歇、补充能量的场所,有助于它们安全顺利地完成迁徙。在自然湿地破碎化的区域,人工湿地可以作为重要的生态廊道。
为了更好地保护青头潜鸭等迁徙鸟类,我国政府近年来已采取了多项举措,诸如发布相关保护行动计划、加强栖息地修复以及强化科研支持等。此次调查范围包括我国有青头潜鸭越冬分布的21个省份,共212处栖息地。此次调查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采用了政府牵头、部门联动和民间参与的方式,充分调动了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青头潜鸭的保护工作。
青头潜鸭【左】(英文名:Baer's Pochard,学名:Aythya baeri)是一种濒危的潜鸭,体型中等,雄鸟具有醒目的深绿色头部,背部呈黑褐色,胸部为黑色,腹部则为白色。雌鸟的颜色较为暗淡,头部棕色。青头潜鸭主要栖息于东亚的淡水湖泊和湿地,以水生植物和无脊椎动物为食。由于栖息地丧失和非法捕猎,它的数量急剧减少,现已被列为极危物种,被称为“鸟类中的大熊猫”。摄影:Linda Wong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注: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文 | 王芊佳
编辑 | Samantha排版 | 绿叶
来源: 海洋与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