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燃料电池是清洁能源领域的明星技术,但其核心反应——氧还原反应(ORR)依赖昂贵的铂催化剂,且易被甲醇等杂质“毒害”。近日,金陵理工学院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团队在《Frontiers in Energy》发表研究,开发出一种新型Fe-N-C催化剂(Fe-PD/PGO),其ORR半波电位达0.886 V(比铂基催化剂高37 mV),甲醇耐受性更是远超传统材料,为低成本、高稳定燃料电池带来突破。
铂基催化剂为何“失宠”?
铂催化剂虽性能优异,但每克成本超千元,且易被燃料中的甲醇“黏住”活性位点,导致反应效率骤降。近年来,科学家尝试用铁、氮共掺杂碳材料(Fe-N-C)替代铂,但这类材料常面临活性位点不足、结构不稳定等难题,如同“拼图少了关键一块”。
双氮源“打配合”:活性位点密度翻倍
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引入两种氮源——氰基胍(DCDA)和聚苯胺(PANI),前者像“氮元素仓库”提供高浓度氮原子,后者则像“结构工程师”形成三维多孔网络。通过两步高温煅烧,最终合成的Fe-PD/PGO催化剂氮掺杂量达3.29%,比单氮源材料提升近一倍。电镜图像显示,材料表面布满2纳米级孔隙,比表面积高达639.1 m²/g,相当于每克材料铺开一个篮球场大小的活性表面。
性能逆袭:半波电位领先,甲醇中毒“免疫”
在0.1 mol/L氢氧化钾电解液中,Fe-PD/PGO的ORR半波电位达到0.886 V(vs. RHE),比商业铂基催化剂(0.849 V)提升37 mV,质量活性更是其1.24倍。更惊艳的是,当向电解液注入3 mol/L甲醇时,铂基催化剂电流密度暴跌,而Fe-PD/PGO仅轻微波动。团队解释称,双氮源形成的Fe-Nₓ活性位点能快速切断甲醇吸附,如同“自带排毒过滤器”。
寿命挑战铂基:万次循环衰减仅7 mV
传统Fe-N-C催化剂常因活性位点脱落而“短命”,但Fe-PD/PGO在1万次循环后,半波电位仅下降7 mV,电流保留率超95%。XPS分析表明,材料中吡啶氮(N-P)与石墨氮(N-G)的比例达0.84,这种高活性氮构型如同“分子胶水”,将铁原子牢牢锚定在碳骨架上,避免性能衰退。
产业化之路:从实验室到生产线
研究团队采用“溶胶-凝胶法+可控煅烧”工艺,原料成本不足铂基催化剂的1/10,且合成时间从传统72小时缩短至24小时。目前,该材料已通过小规模试产,未来有望用于车载燃料电池和金属空气电池。不过,团队指出,材料中残留的微量硅元素(约0.5%)可能影响长期稳定性,需进一步优化蚀刻工艺。
这项研究不仅打破了铂基催化剂的性能垄断,更揭示了双氮源协同设计的巨大潜力。随着工艺迭代,燃料电池的“无铂时代”或许不再遥远。
来源: FIE能源前沿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