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清洁能源的道路上,氢燃料电池因高效、零排放备受关注。然而,传统碳载铂催化剂在酸性环境下的腐蚀问题,以及易受一氧化碳(CO)中毒的缺陷,始终是技术瓶颈。近日,福州大学与上海大学联合团队在《Frontiers in Energy》发表研究,成功开发出一种新型铂基催化剂(Pt/TiO₂-Ov),其抗CO中毒性能较传统催化剂提升近3倍,为氢燃料电池的稳定性与寿命带来突破。

传统催化剂为何“脆弱”?

氢燃料电池的核心反应——氢氧化反应(HOR)和氧还原反应(ORR),依赖铂催化剂加速反应。但传统碳载体在酸性条件下易腐蚀,导致铂颗粒脱落;更棘手的是,燃料中微量CO会像“胶水”一样牢牢吸附在铂表面,抢占活性位点,使催化剂“罢工”。此前,科学家尝试用金属氧化物替代碳载体,但低导电性和稳定性不足限制了应用。

氧空位“助攻”,电子传递提速

研究团队另辟蹊径,选择二氧化钛(TiO₂)为载体,并通过微波辅助合成技术,在TiO₂表面制造大量氧空位(Ov)。这些氧空位如同“电子高速公路”,促进铂与载体间的电子传递(EMSI效应),使铂颗粒更稳定地锚定在载体上。实验显示,Pt/TiO₂-Ov的铂颗粒仅2.75纳米,均匀分散,且氧空位将TiO₂的带隙从3.2 eV降至2.97 eV,显著提升了导电性。

抗CO性能“逆天”,活性更持久

在模拟燃料电池实际工况的测试中,Pt/TiO₂-Ov展现出惊人优势:

抗CO中毒:向氢气中注入1000 ppm CO后,Pt/TiO₂-Ov的电流密度仅衰减3.67%,而传统Pt/C衰减近3倍。XPS分析表明,氧空位促使电子从TiO₂流向铂,削弱了铂与CO的结合力,使其更易被氧化清除。

双效活性:在0.1 mol/L高氯酸中,Pt/TiO₂-Ov的HOR质量活性是Pt/C的1.24倍;ORR半波电位(0.88 V)也优于Pt/C(0.87 V)。

超长寿命:经过5000次加速老化测试,Pt/TiO₂-Ov的半波电位仅下降7 mV,活性保留率超65%,远高于Pt/C的43.5%。

技术落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

研究团队采用“溶胶-凝胶法+氢退火”工艺,结合微波快速还原技术,成功实现催化剂的规模化制备。该方法避免高温烧结导致的铂颗粒团聚,且工艺耗时短、成本可控,为产业化铺平道路。未来,该催化剂有望应用于车载氢燃料电池,解决CO中毒导致的“续航焦虑”。

挑战与展望

尽管性能卓越,团队指出,二氧化钛载体中残留的微量硅(约5.08%)可能影响长期稳定性,需进一步优化蚀刻工艺。此外,如何平衡氧空位浓度与载体强度,仍是提升导电性与耐久性的关键。

这项研究不仅为氢燃料电池提供了“抗毒解药”,也为设计高稳定、低成本的非碳载体催化剂开辟了新思路。随着技术迭代,清洁能源的“铂金时代”或将来临。

来源: FIE能源前沿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