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的张先生今年单位体检发现轻度脂肪肝后,决心一个月减重20斤。他每天只吃水煮菜,超负荷运动,甚至服用网购减肥药。三周后他体重骤降,却突发心慌晕倒,送到乐清市人民医院检查发现电解质紊乱、心肌损伤,不得不住院治疗。

张先生的遭遇,折射出当下体重管理的普遍误区。此类案例并非个例,《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我国超重肥胖率已达50.7%,因不当减肥导致月经失调、脱发、肝肾损伤等问题日益突出。

识别常见减肥误区 过度节食损伤代谢

“三日果蔬断食”“过午不食"等极端节食法,会使基础代谢率下降20%-30%。研究表明,长期热量摄入不足会导致肌肉流失,恢复饮食后易引发暴饮暴食,形成“减重-反弹”恶性循环。 暴汗减重实为脱水,裹保鲜膜、穿暴汗服等强制排汗方式,减去的实为水分而非脂肪。过度脱水可能引发皮肤感染、电解质失衡,极端情况下可导致热射病。

违规药物危及生命

部分减肥产品非法添加西布曲明、利尿剂等成分,可能引发心悸、失眠、肾功能损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醒,切勿购买宣称“速效减肥”的三无产品。
那么,如何避免这些误区?以下是科学体重管理的四大要素:

1.均衡膳食。遵循“211餐盘法则”:每餐包含2拳蔬菜、1掌优质蛋白(鱼虾、豆制品等)、1拳全谷物。推荐清蒸、炖煮等烹调方式,每日食用油控制在25克-30克,食盐不超过5克。

2. 科学运动。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周应进行150分钟-30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

日常可利用碎片时间锻炼,如刷牙时踮脚、看电视时深蹲、通勤途中步行等。

3. 规律作息。保证每日7小时-8小时优质睡眠。研究表明,睡眠不足会导致饥饿素分泌增加,引发食欲亢进。建议每天22时前远离电子设备,睡前可用40℃温水泡脚助眠。

4. 心理调适。建立“体脂率比体重更重要”的科学认知,允许每周1次“自由餐”,避免长期压抑引发暴饮暴食。临床实践显示,采用正念饮食法(专注进食、细嚼慢咽)可减少23%的过量进食。

家庭健康共建方案

智慧厨房:使用定量油壶、盐勺,将高糖零食替换为坚果、水果拼盘。

运动打卡:制定家庭运动计划,如晨起10分钟拉伸、周末亲子骑行。

健康监测:定期测量体脂率、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关注身体成分变化。

出现这些症状立即就医:

√一个月内体重下降超原体重10%。

√持续头晕、心悸或生理周期紊乱。

√检测指标异常(如肝酶升高、尿酸超标)。

√BMI<18.5仍盲目减重。

树立正确健康观

张先生出院后在营养师指导下,通过三个月科学管理成功减重8斤,脂肪肝明显改善。他的经历印证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倡导的理念:健康管理应立足长远,避免急功近利。

来源: 温州市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