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根据《网络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公安部网安局近日发布了一则警示消息。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的检测结果显示,共有67款移动应用存在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情况,移动应用检测时间为2025年3月1日至2025年4月8日。
此次被通报的移动应用涉及多种类型,问题多样,共分为12类。包括在App首次运行时,部分应用未通过弹窗等明显方式提示用户阅读隐私政策等收集使用规则;以默认选择同意隐私政策等非明示方式征求用户同意等。(具体名单请在“国家网络安全通报中心”中查看)
在日常生活中,个人隐私的暴露隐藏在许多不易察觉的细节之中,而这些细节往往容易被我们忽视,然而,它们却可能成为隐私泄露的源头,对我们的个人信息安全构成威胁。
(图源:视觉中国)
存储与照片访问权限
在移动应用生态中,应用申请存储权限是既敏感又关键的问题。此权限请求一般是为了使应用可以访问用户设备上的各类数据,照片、视频、个人文档、下载文件等都涵盖在内。
不过,一旦此类访问权限遭到滥用或是被恶意利用,就很可能会给用户带来极为严重的隐私和安全方面的风险。
防护建议:
在安装应用时,仔细审查其请求的权限,确保仅授予必要的存储访问权限;使用手机的安全设置,对敏感文件进行加密,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
位置信息权限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定位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的位置信息被频繁地收集和记录。
值得注意的是,位置信息的非法使用已形成黑色产业链,从商业机构的数据倒卖到犯罪团伙的定位追踪,信息泄露风险正以多元化形态威胁着我们的安全。
防护建议:
在位置权限中仅开启模糊定位权限,避免暴露精确的位置信息;仅在应用功能确实需要时授予位置权限,并选择“仅在使用应用时”提供位置信息的选项;在手机设置中,定期审查并管理应用的位置权限,及时撤销不再需要的权限。
不安全的网络连接
公共WiFi的便捷性确实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由于公共WiFi网络通常缺乏加密保护,黑客可以轻松截取用户在网络上的数据传输,从而获取敏感信息。
尤其是在进行网购、网上银行等操作时,使用不安全的网络连接风险更大,不法分子可以通过中间人攻击,截取用户的银行账户信息和口令。
防护建议:
日常应避免使用公共WiFi进行敏感操作,如网购等。如果必须使用公共WiFi,则尽量不传输敏感信息,特别是涉及个人账户、口令及隐私方面的信息,以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社交媒体的不当使用
用户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的照片、位置、日常动态等,都会成为潜在的安全隐患。不法分子可以通过分析这些公开信息,获取用户的生活习惯、家庭状况等,从而进行精准的诈骗活动。例如,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家庭度假照片,可能会暴露家庭成员的具体行踪。
防护建议:
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个人信息时要保持谨慎,不要公开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等敏感信息。定期检查隐私设置,确保只有信任的人可以看到你的个人资料和动态。例如,在分享旅行计划时,让亲密的朋友和家人知道即可,而不是向所有人公开。
不管理手机剪贴板
复制粘贴虽能带来简单快捷的操作体验,但剪贴板却也可能成为隐私泄露的 “快车道”。因此,请记得定期清空剪贴板,避免让敏感信息长时间停留在上面。
防护建议:
手机输入法随便用
手机中的智能输入法虽便捷,却也可能暗藏风险,它存在偷偷记录聊天内容的可能。因此,大家在使用时要选择信誉良好的输入法,并做好权限管理,如此才能有效避免隐私泄露,确保自身信息安全,做到万无一失。
防护建议:
自动填充密码“不省心”
自动填充密码确实省心,但其背后暗藏风险。一旦被黑客盯上,你的账户安全防线可能被轻易突破。因此,定期更换密码至关重要,安全需自己掌握。
防护建议:
在移动应用生态里,保护个人信息刻不容缓。从权限管理到网络安全,从社交分享到设备使用,处处需谨慎。提高安全意识,积极采取防护措施,才能在畅享科技便利的同时,守护个人隐私。让我们行动起来,共筑安全防线,为移动生活加把“安全锁”。
来源:“国家网络安全通报中心”公众号、央视新闻客户端、“中国电信”公众号等
编辑:段大卫
来源: 北京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