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段跃初

在现代军事对抗的舞台上,武器装备的使用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一个令人好奇的问题是:如果一方购买或者缴获了敌方的导弹,是否能够用这些导弹来攻击敌方的飞机呢?这背后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军事技术和系统原理,尤其是敌我识别系统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敌我识别系统,英文缩写为IFF(Identification of Friend or Foe) ,堪称现代信息化战场军事对抗的核心要素之一。从构成来看,它一般由询问系统、应答系统及其天馈线系统三部分组成。其基本工作原理是询问系统发出询问信号,目标飞机接收到后进行解码,然后发送密码应答信号。己方或友方目标能够给出正确应答,非合作目标则不会应答或者给出错误密码应答 ,以此分辨目标的敌我属性。这就如同一个严格的门禁系统,只有持有正确“钥匙”(应答信号)的飞机,才会被判定为己方,从而避免导弹误击。

想象一下,在一场激烈的空战中,战斗机在锁定目标前,会先通过机上的敌我识别询问机发出询问信号。如果是己方或友方飞机,其应答机就会迅速回应,让战斗机确认身份,避免误击。即使是缴获或者购买了敌方导弹,没有配套的敌我识别应答机制,导弹也很难准确攻击敌方飞机。因为导弹在发射前,需要与载机(发射平台)的敌我识别系统协同工作,确认目标为敌方后才会正常攻击。

媒体报道中,有诸多案例能让我们直观感受到敌我识别系统的重要性。比如有媒体消息,曾有飞行员驾驶的战机被击落,很大可能是因为相关战斗机以及防空导弹未加装特定敌我识别系统,导致己方防空武器误击。这一事件鲜明地揭示了敌我识别系统缺失时,导弹使用的混乱与危险。

还有舰艇编队执行任务时,战斗机被编队内舰艇用导弹击落的悲剧,大概率也是敌我识别系统出现问题所致。这些案例充分表明,即使是己方的导弹和飞机,一旦敌我识别系统失效,都会发生误击的严重后果。那么对于缴获或购买的敌方导弹,若想用来攻击敌方飞机,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因为敌方导弹的敌我识别系统是基于其自身作战体系设计的,与缴获方或购买方的系统不兼容,很难破解并重新编程以实现对敌方飞机的攻击。

早期的敌我识别系统存在容易被欺骗、抗干扰性能差等问题,但随着科技发展,已经有了很大改进。现代敌我识别系统采用保密模式,利用强大的密码技术,让敌方难以破译信号,并且应用跳频、扩频等通信技术增强抗干扰能力。还通过数据融合技术,综合各种传感器信息来提高对目标敌我属性判别的准确性。

对于缴获或购买的导弹,其敌我识别系统被设计为只与己方作战平台协同工作。一方面,导弹内部的软件和硬件架构是围绕其原产国的敌我识别标准构建的,想要修改这些底层设置,需要深入了解导弹的核心技术,而这往往是被严格保密的。另一方面,敌方也会不断升级和改进敌我识别系统的加密算法和通信协议,防止技术被破解。即使获得了导弹的部分技术资料,也很难跟上其技术更新的速度,实现对敌方飞机的精准攻击。

展望未来,敌我识别系统将朝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它可以快速分析海量战场数据,更精准地识别目标;通过与卫星、无人机等多种平台融合,实现更广泛的覆盖和更高效的信息交互。这意味着未来导弹与飞机之间的敌我识别会更加严格和复杂。

对于缴获或购买敌方导弹并用于攻击其飞机这件事,难度将进一步增大。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如数据安全问题。一旦敌我识别系统的数据被敌方窃取或篡改,可能导致己方导弹误击己方飞机等严重后果。所以,无论是拥有自主研发导弹能力的国家,还是依赖购买或缴获导弹的一方,都需要在技术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数据安全和防护。

综上所述,虽然从理论上存在用缴获或购买的敌方导弹攻击其飞机的可能性,但在现实中,由于敌我识别系统等诸多复杂技术因素的限制,这一设想面临着重重困难,几乎难以实现。

来源: 科普文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