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鸟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它一直是全球公认的“最早的鸟类”。但我国科学家最近的一项爆炸性发现,改变了这个统治了学界160多年的事实。

2023 年 10 月,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组建的科考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晚侏罗世最早的短尾鸟》(Earliest short-tailed bird from the Late Jurassic of China)的论文。公布了这个震惊世界的发现——政和八闽鸟。

八闽鸟的属名“Baminornis”来自“Bamin”,是福建的旧称,以及希腊语中的“ornis”,意思是“鸟类”。八闽鸟的模式种名为政和八闽鸟(Baminornis zhenghensis),种名则是来自发现其化石的政和县。

八闽鸟的发现非常励志。

对恐龙感兴趣的朋友可能知道,长期以来,福建是中国少数几个没有发现恐龙的省份之一。但是,福建的邻省江西、浙江和广东等地,都曾发现恐龙骨骼或恐龙蛋化石。福建的地质层和它们相似,理论上应该有可能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化石的形成需要有沉积岩的盆地,而且盆地要有足够的面积和深度。福建有几个地方的地质完全符合形成恐龙化石的条件。

基于科学分析,福建的科学界一直认为福建有恐龙。终于,在 2020 年,福建“无恐龙”的纪录被打破。考古学家在福建龙岩市发现恐龙的踪迹。龙岩市是我国唯一一个名字中带“龙”的地级市,有意思的是,恐龙遗迹的所在的具体位置——上杭县临城镇龙翔大道西侧——也带有“龙”字。

这个成果让福建学界非常振奋。随即,福建省地矿局启动部署了“福建恐龙化石赋存沉积环境研究”项目。之后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携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组建了科考团队。

2022年10月,联合团队在政和县大溪盆地发现了福建省的第一件恐龙骨骼化石,并将其命名为“奇异福建龙”。同时,联合团队还发现了大量的龟鳖类、离龙类等动物化石。古生物学家将这个侏罗纪晚期远古的世界命名为——“政和动物群”。

然而,惊喜还在后头。数月之后,科考团队在政和县发现了八闽鸟。

政和八闽鸟的化石虽不算完整,头部缺失,仅留存了尾综骨、胸带、肋笼、前肢和后肢等部分身体骨骼,呈现侧卧或平展姿态。从形态上看,它的体型和现在的凤头鹦鹉相近,体重约150克。不过,最让科学家激动的是它身上一个至关重要的结构特征:缩短的尾椎,而且末端生长着愈合的尾综骨!

大家都知道,鸟类是从小型兽脚类恐龙演化而来的,这两者从外观上区分,有个极为显著的标志,那就是鸟类退化掉了长长的尾巴,进化出末端愈合的尾综骨。别小瞧这一变化,它的意义非凡。长尾巴的消失,促使鸟类行动时重心前移,腿部与尾巴的运动自此分道扬镳,飞行时更加依赖前肢发力,极大增强了煽动翅膀的能力。与此同时,附着在尾综骨上的尾羽,成了鸟类飞行与降落时掌控气流的精妙结构,让它们能够在空中闪转腾挪,自由翱翔。毫不夸张地说,尾巴缩短及尾综骨的出现,是鸟类演化史上一座巍峨的里程碑。

在政和八闽鸟现世之前,学界一直将生活在距今约1.3亿年前白垩纪早期热河生物群中的孔子鸟等原始鸟类,视为最早拥有尾综骨结构的鸟类。而政和八闽鸟的横空出世,一下子将尾综骨这一先进结构的出现时间往前进推了2000万年,直接改写了鸟类演化的时间线!

惊喜不止于此,在政和八闽鸟的化石上,科学家们还发现了分离的乌喙骨和肩胛骨。这一独特构造可是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它已然具振翅飞行的本领,而不是像它的长羽毛的祖先那样,只会依靠四肢,像风筝一样的滑翔。综合种种发现,足以证明政和八闽鸟就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古老鸟类!

回溯过往,在政和八闽鸟惊艳亮相之前,生存在距今约 1.5 亿年前的始祖鸟,长期在学界占据着“最早鸟类”的宝座。但近些年来,随着研究不断深入,科学家们发现始祖鸟身上保留着诸多类似恐龙的原始特征,像长尾骨、牙齿以及未愈合的肩带,而且还缺少能够助力附着更多飞行肌肉的龙骨突。如此看来,始祖鸟实际上更偏向恐爪龙类,与真正的鸟类还是存在不小差距。相较而言,短尾的政和八闽鸟无论是身体骨骼架构,还是体型体态,都与现代鸟类更为贴近,无疑是鸟类演化早期阶段的典型代表。

还有一点至关重要,始祖鸟的发现地——德国索伦霍芬地层属于石灰岩构造,这给放射性元素测年法的应用设置了重重障碍,导致我们始终无法精准测定始祖鸟所处的年代。但八闽鸟所在沉积岩里则保留了火山灰夹层,对其中保存的锆石等放射性元素展开分析,证明这一地层的年代范围在1.48 - 1.5 亿年之间,属于侏罗纪晚期。这下子,政和八闽鸟成为了目前唯一能够明确追溯至侏罗纪的鸟类,“世界最早鸟类”的殊荣,它当之无愧!

政和八闽鸟的发现确凿证实了现代鸟类的基本体型在侏罗纪晚期就已初步成型。鸟类起源时间进一步前推至中侏罗世晚期,也就是距今 1.72亿至 1.64 亿年,较此前公认的起源时间,提早了近 2000 万年。这项研究的通讯作者兼共同第一作者、古脊椎所的王敏研究员,在接受采访时感慨道:“通过对政和八闽鸟的发现,我们才意识到,对于鸟类起源这样一个科学问题,现有的认识可能还只是冰山一角。”

然而,政和八闽鸟并非唯一的惊喜,团队还挖掘出一块单独保存的叉骨,其形态特征与 1.3 亿年前白垩纪进步的今鸟型类非常相似。如果后续深入研究能够确认它归属于今鸟型类,那么鸟类起源的时间点极有可能再度前移!

诚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星所言:“政和动物群打开了鸟类起源研究的新窗口。”而这只来自 1.5 亿年前的小小飞鸟,正引领我们重新书写生命演化的壮丽篇章。

从恐龙到飞鸟,从陆地迈向天空,生命的演化进程从未止息。政和八闽鸟的横空出世,不仅是科学的胜利,更是对生命韧性的致敬。下一次当你仰望飞鸟,或许会想起——它们的传奇,始于亿万年前中国东南的一片沼泽。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刘森

审核:黄承明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研究员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