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家:陈进
单位:柳州市柳江区人民医院 药剂科
图片来源:AI生成
一、门诊里的“菌群困惑”
上周三上午,55岁的刘阿姨拎着鼓鼓的塑料袋冲到咨询窗口,哗啦倒出十几盒益生菌:“陈药师,您说这‘好细菌’怎么越吃越不管用?”她指着产品包装上的“500亿活菌”“进口菌株”直叹气。刘阿姨的疑问,背后折射出大众对肠道菌群认知的不足。实际上,我们的肠道内正上演着一场复杂的微生物“权力游戏”。我询问她的饮食情况,得知她早餐吃油条配咸菜,午餐点外卖麻辣烫,晚餐就用白粥凑合,这是典型的“补菌不养菌”情况。这让我想起《权力的游戏》里的守夜人军团:再精锐的士兵,没有粮草支援也会倒戈。
这种场景每周都在上演。很多人不知道,肠道里住着约 100 万亿微生物,这个数量比地球上所有沙子的颗粒数还要多,它们的总重量相当于一台常见的智能手机,时刻在我们体内发挥着重要作用。
图片来源:AI生成
二、你的肠道里住着三大“家族”
1.守护家族(益生菌)
守护家族(益生菌)是肠道菌群中的忠诚卫士,在维护肠道健康方面起着基础性的关键作用。它们如同北境的史塔克家族,坚定地守护着肠道的和平与稳定。它们能:
·合成维生素B、K:维生素 K 对于人体的凝血功能至关重要,缺乏它可能导致凝血异常,容易出现出血不易止住等问题,而我们每天所需的约 10μg 维生素 K,全部依赖肠道内的益生菌合成。
·分解膳食纤维产生“能量货币”丁酸:作为结肠上皮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这种短链脂肪酸具有维持肠道屏障功能、调节免疫反应和抗炎等重要生理作用。实验数据显示,每克膳食纤维平均可代射产生约0.5克丁酸,根据成年人日均推荐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计算,理论上可为肠道提供12-15克丁酸。
·训练免疫系统识别敌我:肠道作为人体最大免疫器官(含超70%的免疫细胞,主要分布在派尔集合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组织中),益生菌可刺激树突状细胞分泌IL-10、TGF-β等调节性细胞因子,促进调节性T细胞分化,建立免疫耐受机制,同时增强IgA分泌和自然杀伤细胞活性以应对外源病原体。
但2023年《自然》杂志发现:长期只补单一益生菌,会导致菌群“近亲繁殖”,抗压能力下降——就跟《权力的游戏》里龙母过度依赖巨龙一样,最后反而打破了平衡。
2.投机家族(中性菌)
拟杆菌、普氏菌等占菌群60%,像狡黠的“小指头”。高纤维饮食时帮你分解食物,遇到炸鸡奶茶就转向致病菌。最新研究发现:它们携带的基因比人类多150倍,随时准备“跳槽”。这意味着它们拥有极其强大的适应能力,就像一个拥有海量武器库的军队,随时能根据环境变化调整策略,选择是帮助人体分解食物,还是倒向致病菌一方。
3.暴乱家族(致病菌)
产气荚膜梭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肠道中的潜在致病菌,通常被益生菌群压制在5%以下。但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或肠道环境失衡时,它们会迅速增殖并引发腹泻、炎症甚至肠漏。以下是三种主要触发条件及其作用机制:
·高脂饮食,48小时增殖10倍的“温床”:高脂饮食(如火锅中的动物油脂)会改变肠道pH值,抑制乳酸杆菌等益生菌的生长,同时为产气荚膜梭菌提供脂肪酸底物。实验表明,连续三天高脂饮食可使产气荚膜梭菌数量在48小时内激增10倍。
·熬夜与皮质醇激增,黏液层的“破防时刻”:熬夜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抑制肠道黏液蛋白(MUC2)的合成,使黏液层变薄。产气荚膜梭菌的菌毛蛋白可黏附于暴露的肠上皮,进一步破坏屏障功能。
·滥用抗生素,益生菌的“灭顶之灾”: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可能误杀90%以上的肠道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导致生态失衡。例如,阿莫西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效,却可能加剧梭菌过度生长。
三、五大现代习惯正在“毁掉菌群”
1.“自杀式”减肥
小美看着婚纱店镜子里的自己,满心焦虑,为了能在婚礼上呈现完美身材,她决心采用这种极端的减肥方法,每天只吃水煮菜和酵素,满心期待着能快速瘦下来。两周后急诊送医: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40%,中性菌集体“黑化”。肠道扫描显示:黏液层薄得像保鲜膜(正常应如毛衣厚度)。
药师建议:
·每天至少吃够25克膳食纤维(≈4拳头煮青菜+1个苹果)
·彩虹饮食法:建议每周至少吃 3-4 次红色食物(如番茄),2-3 次黄色食物(如南瓜),2-3 次紫色食物(如紫甘蓝)等,保证饮食的多样性。
2.过度清洁强迫症
王女士每天用消毒剂擦手机,结果3岁女儿湿疹反复。2024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研究证实:过度清洁环境使儿童过敏率提升37%。
生活智慧:
·蔬果用流水冲洗30秒>浸泡消毒液
·允许孩子玩泥巴(土壤中的分枝杆菌能激活免疫)
图片来源:AI生成
3.情绪“暴击”肠道
程序员小张连续加班后频繁腹痛,肠镜显示没问题。脑肠轴检测发现:焦虑情绪使他的产丁酸菌减少60%,而丁酸不足会加重抑郁——典型的“恶性循环”。前面提到的脑肠轴,就是大脑和肠道之间存在的一种相互影响的联系通道,焦虑情绪通过这个通道影响肠道菌群。
调节妙招:
·深呼吸时想象给肠道“按摩”(迷走神经直接连接肠道)
·补充富含镁的食物(深绿叶菜、坚果)平复神经
4.保健品依赖症
赵大爷同时吃5种益生菌,结果便秘更严重。市面39%的益生菌产品存在:
·菌株不符合亚洲人肠道特性:多数市售益生菌产品采用欧美来源菌株,但亚洲人群的肠道菌群结构、饮食习惯与西方存在显著差异,导致部分菌株难以定殖或引发不良反应。
·活菌数虚标:中国质量新闻网对20余款益生菌产品的检测显示,网红品牌若小姐的活菌数宣称“1.2万亿CFU/盒”,实测值却低于10CFU/g;Bioe益生菌糖果的活菌数仅为宣称值的0.02%。
·与药物相互作用:四川大学郭俊凌团队发现,未经保护的益生菌在抗生素治疗期间会被大量杀灭,导致补充无效。例如,传统益生菌在左氧氟沙星治疗中存活率极低,无法缓解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而通过“纳米盔甲”技术保护的益生菌则显著提升了疗效。
挑选指南:
①看菌株号:如乳双歧杆菌HN019
②看剂型:粉剂>滴剂(28℃保存的活性更高)
③看时间:餐后30分钟服用最佳
5.睡眠“偷渡客”
每晚刷手机到凌晨的你不知道:黑暗环境才能让菌群分泌“修复指令”。深圳大学研究发现:熬夜人群的阿克曼氏菌(抗炎主力)比正常作息者少54%。
四、三招教你“驯服”菌群
1.“养菌先养胃”饮食法
图片来源:AI生成
·早餐:燕麦粥+香蕉+核桃(抗性淀粉+益生元),燕麦粥富含β-葡聚糖,这是一种优质的膳食纤维,能够为肠道有益菌提供丰富的“食物”,促进其生长繁殖;香蕉含有丰富的果胶,是益生元的一种,能选择性地刺激肠道有益菌的活性;核桃则富含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和膳食纤维,有助于改善肠道环境。
·加餐:发酵苹果醋(1:10兑水),苹果醋中的乙酸降低肠道pH值,抑制腐败菌繁殖,同时提供醋酸菌作为潜在益生菌。
图片来源:AI生成
·晚餐:凉拌木耳+纳豆(可溶性膳食纤维+枯草芽孢杆菌),纳豆激酶改善肠道微循环,增强营养吸收,枯草芽孢杆菌产生淀粉酶、蛋白酶等消化酶。
2.便便观察术
对照自查:(表1)
类型
状态
菌群信号
改善建议
理想型
香蕉状漂浮
菌群多样性好
保持均衡饮食,继续维持良好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等。
碎石型
干硬颗粒
缺乏双歧杆菌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喝水,适当增加运动量,可考虑补充双歧杆菌制剂。
黏腻型
粘马桶
中性菌黑化
减少油腻、高糖食物摄入,多吃蔬菜水果,适当增加粗粮比例,可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适度运动。
3.低成本养菌法
·旧床单改造成“菌菇种植毯”:首先将旧床单清洗干净,然后浸泡在含有菌菇菌种和营养液的溶液中,充分浸泡后取出晾干,放置在温暖、潮湿且通风良好的地方,定期喷水保持湿润,一段时间后就能长出菌菇,在这个过程中,菌菇生长会增加环境中的微生物种类,有助于改善肠道菌群。
·用泡菜坛子自制发酵食品:制作时,坛口注水密封能隔绝氧气,为乳酸菌创造理想生存条件。例如,乳酸菌在发酵初期快速增殖(约7-10天达峰值),而市售产品为延长保质期常添加防腐剂或高温灭菌,可能抑制乳酸菌活性。此外,自制时加入“陈泡菜水”可引入大量活菌,使乳酸菌含量达到市售产品的8倍。
·赤脚在小区草地散步(足部接触500余种环境菌):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如放线菌、乳酸菌)与人体共生菌存在协同作用,例如刺激免疫细胞分化、增强抗炎能力。类似发酵食品中乳酸菌的“益生元”效应,环境菌可能通过微量接触促进肠道菌群多样性。研究显示,适度接触自然微生物可降低过敏风险(如特异性皮炎),甚至改善心理健康。
图片来源:AI生成
五、来自微生物的生存智慧
2016年,科学家在青藏高原发现一株极端环境下的乳酸菌,它能在零下20℃休眠,遇到营养就复苏。这株乳酸菌的生存智慧,其实也正是我们维持肠道菌群健康乃至追求整体健康的关键。在生活中,我们会面临各种压力和不良习惯的挑战,就如同肠道菌群遭遇恶劣环境。我们应像这株乳酸菌一样,在顺境时,通过合理饮食、良好作息等方式滋养肠道菌群,为健康储备能量;在逆境时,积极调整生活方式,重新找回肠道菌群的平衡,让身体恢复活力。
当我们像解读《权力的游戏》一样,深入了解肠道菌群这场复杂的“权力游戏”,就会深刻认识到,真正的健康并非是要彻底消灭所谓的“坏菌”,而是如同《权游》最终揭示的真理那样,学会维持动态平衡。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关注肠道菌群,通过改变生活习惯,书写属于自己的健康篇章,迎来身体的“新世界曙光”。
来源: 科普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