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制售假劣肉制品问题,北京开展为期10个月的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整治肉制品掺杂掺假、以假充真、虚假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梳理养殖屠宰、生产经营、餐饮服务、网络销售等环节问题,向全市肉制品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发布“十五个严禁”提醒告知书。要求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保障肉类产品质量安全。
为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肉制品违法行为,切实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自即日起至2025年底面向社会公开征集肉制品违法线索,如发现相关违法违规行为,可随时拨打12315、12345热线或向属地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举报。
当低廉价格遭遇诱人色泽,究竟是商家的福利还是精心设计的骗局?从传说中的“糟心肉“到以假乱真的合成牛肉,是否会变成健康杀手?掌握这些辨别技巧,或许能让你买肉时少交“智商税”,更避开致命的健康隐患!
“糟心”的槽头肉
根据GB/T 9959.3-2019《鲜、冻猪肉及猪副产品 第3部分:分部位分割猪肉》第3.9条的定义,猪槽头肉是指从猪耳根至第一颈椎垂直切下的脖头处肉,属于猪肉中需要严格“整修”的部分。槽头肉之所以被称为“糟心肉”,是因为未经严格整修的槽头肉中可能存在病变淋巴结、甲状腺等安全隐患。
淋巴结广泛分布在机体中,是机体截留异物、过滤细菌病毒、防御疾病的重要免疫器官,能反映机体的病理状态。槽头肉处在猪头与躯干的连接部位,含有大量淋巴结。
作为猪体内的“免疫战场”,淋巴结含有一定量的病原微生物。若这类淋巴结在生猪屠宰过程中没有被有效去除,并被进一步加工杀灭的话,人食用后可能导致细菌病毒感染、免疫力降低等。尤其是已充血、水肿的病变淋巴结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等。
但并非所有的淋巴结都有毒害,只有病变的淋巴结才会危害人体健康。在《生猪屠宰肉品品质检验规程》、GB/T 17236-2019《畜禽屠宰操作规程 生猪》等规章制度中均有明确要求,生猪屠宰后应摘除或修割可视病变淋巴结、残留甲状腺等。因此,在正规生猪屠宰环节,屠宰场会按照要求去除可视病变淋巴结、甲状腺等,经过严格整修、检验检疫合格后上市的槽头肉充分煮熟后是相对安全的。
甲状腺中含有大量的甲状腺激素,且甲状腺激素遇热较稳定,常见的食品加工方式,如蒸煮等,并不能有效破坏甲状腺激素。因此,大众食用含有甲状腺激素的部位可能会有内分泌失调、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严重的还可能产生中毒反应。
害人不浅的“瘦肉精”
“瘦肉精”是一组药物的统称,其代表药物为“盐酸克伦特罗”。猪、牛等大牲畜在吃了含“瘦肉精”的饲料后,药物主要蓄积在其肝脏中,而其肌肉(即瘦肉)中仅含极微量的“瘦肉精”。
“瘦肉精”性质稳定,常规的烹调方式难以将其破坏。摄入过量会引起急性中毒,急性中毒症状表现为四肢严重颤动、心动过速、恶心、头痛、头晕,严重的时候会感到呼吸困难。高血压、冠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者上述症状更易发生。
据报道,猪内脏所含的“瘦肉精”含量为其肌肉含量的数百倍之多。如果消费者一顿吃下大量的被喂食过“瘦肉精”的猪的肝脏,无疑是在摄入大量的“瘦肉精”,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这就是我国食品监管部门严禁在饲料中添加“瘦肉精”的原因。
尽管我国对“瘦肉精”监管严格,但在某些偏僻地区仍有一些不法养殖户偷偷在饲料中添加“瘦肉精”。那么,消费者如何鉴别市场上出售的猪肉中含有“瘦肉精”成分?以下几种简易方法可帮助消费者判断:
首先,观察猪瘦肉的颜色,如果瘦肉颜色偏深(非常见的鲜红色,而是暗黑色),则很有可能是喂养过程中添加过“瘦肉精”。但这种方法有时也不可靠,因为在夏季高温季节里,猪肉如在案板上放置时间过长,同样会颜色发黑。
其次,看猪肉脂肪层的厚度,如果猪肉的肥膘层特别薄(仅1~2厘米)则很有可能是喂养过程中添加了“瘦肉精”。一般说来,从未吃过“瘦肉精”的猪其肥膘层厚度应在3厘米以上。
第三,刀切开试验法,如果怀疑买回来的猪肉含“瘦肉精”,可用锋利的刀子切开一两条做试验,如果刀子切猪肉时感到十分绵软,很有可能含“瘦肉精”。
如果你非常在意瘦肉精的风险,建议去比较大型的超市买肉,或者尽量买大品牌、品质有保证的肉类。这些渠道的肉类为了确保品质,往往会进行瘦肉精的批次检验。
目前有些超市会把兽药检验记录表贴在超市的墙上,也有些会提供可追溯标签(或者二维码之类),通过标签可以追溯到具体批次的瘦肉精检测结果。买这样的肉类就可以放心很多了。
最后,如果大家实在担心的话,可以去搜“克伦特罗 试纸”“莱克多巴胺 试纸”或者“沙丁胺醇 试纸”,记得尽量买三种都一起检测的,务必要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
这是一种食品检测和农业监管中用来快速筛检的试纸,准确率还是相对比较高的。
“真假难辨”的牛肉
市场上,猪肉、鸡鸭肉的价格普遍在十几元一斤,而牛肉价格却高出好几倍,这种价差催生了用廉价肉加工冒充牛肉牟取暴利的造假现象。由于生牛肉本身难以仿造,造假者往往通过“注水”增加重量,而更多假牛肉则隐藏在再加工食品中,如牛排、牛肉卷、卤牛肉、牛肉丸等,普通人难以分辨其真伪。
造假的核心在于模仿牛肉的颜色和味道。为了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不法商贩会添加亚硝酸盐、胭脂红等色素,这些物质在工业和建筑领域广泛应用,作为食品添加剂时需严格控制剂量。亚硝酸盐不仅具有致癌风险,过量使用还可能引发中毒甚至死亡,但在假牛肉制作中,它通过与肌红蛋白反应生成玫瑰色亚硝基肌红蛋白,使肉品呈现类似牛肉的鲜亮色泽。另一种关键原料“牛肉膏”由牛肉经去脂、消化、浓缩制成,其特有的棕黄色和牛肉香味能让猪肉等廉价肉摇身变成“牛肉”。
这类造假不仅让消费者花冤枉钱,更存在严重的健康隐患。违规添加剂的使用可能对人体造成慢性伤害,而病死牛肉的流通更增加了食品安全风险。辨别真假牛肉可从三方面入手:观察颜色,真牛肉因铁含量高呈深红色,煮熟后为褐色,假牛肉煮熟后发白;体验口感,牛肉纤维粗壮有嚼劲,缺乏弹性的可能掺假;关注价格,远低于本地价格的“促销牛肉“极有可能是假货或问题肉。
如何守住餐桌,辨别食物的好坏?
1. 贪小便宜,吃大亏
市场上不乏一些价格远低于正常市场价的食品,这些食品往往存在不小的问题。如果一个产品的价格过低,为了节省成本,可能会使用劣质原料或不合格的东西,虽然可能一时便宜,但长期食用却可能付出更大的代价。
2. 学会看标签,重视配料表
食品的标签上有着丰富的信息,尤其是配料表。在购买食品时,检查配料表非常重要。配料表上越简单,越短,通常意味着这款产品添加的成分越少,越天然。
对于预包装食品,查看是否有SC认证标识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对产品质量的一种基本保障。
3. 少买“三无”产品
这类产品因为没有经过质量监控,食用后极可能带来健康风险。很多街边小摊贩、小作坊制作的食品都要小心。
平时买任何东西都要关注这些问题,从根源杜绝,也能给我们身体多一份保障。
食品安全治理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北京此次重拳整治为百姓餐桌筑起防线,面对复杂市场环境,消费者既需提高鉴别能力,也要善用投诉渠道,让违法行为无所遁形。当监管利剑与公众监督形成合力,方能真正守护好“舌尖上的安全”,让每一口食物都承载安心与健康。
来源:北京日报、科普中国、四川疾控、澎湃新闻、果壳等编辑:段大卫
注意:封面图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来源: 北京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