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虫创意
月球自古以来被赋予了浪漫与神秘的象征意义,在艺术和文学中,月光柔和的银白色调成为永恒的意象。然而,科学的研究表明,月球的真实面貌和色彩可能颠覆传统观念。事实上,月球并非肉眼所见的明亮银白色,其整体呈现偏暗的灰褐色,局部区域因矿物成分差异可能泛出微弱红棕色。这种与观念层面产生的差异启发我们用科学重新审视自然。
月球的亮度取决于其表面反照率,而月表的平均反照率约为0.12,显著低于地球的0.3–0.367(地球高反照率主要源于云层)。这种黯淡感主要归因于覆盖月表的“月壤”,其由辉石、橄榄石矿物颗粒、玻璃质和岩石碎屑的混合物构成。阿波罗任务带回的月壤样本显示,其真实颜色接近深灰色,但部分区域因微陨石撞击熔融形成的橙色玻璃珠(如阿波罗17号样本)或钛铁矿经太阳风作用氧化,可能呈现红褐色调。这种“土灰色”的基调与月表遍布的撞击坑共同塑造了月球粗糙、古朴的特征。这种审美上的朴实感在科学层面不仅体现了其沉静特质,也彰显出月球复杂的天体特性。
人类肉眼所见的月球银白色,大多是一种光学感知偏差。在昏暗环境中,视杆细胞主导亮度感知,但满月时月光亮度足以部分激活视锥细胞,此时月球实际接近浅黄灰色。地球大气对光的散射进一步柔和了月色,短波蓝光被瑞利散射过滤,剩余红光占比增加,导致月表色调偏暖。而现代相机通过曝光调整和白平衡调节,可能强化月球的“冷白色”或“金黄色”视觉效果。从宇宙的客观视角观察(如阿波罗宇航员拍摄的照片),月球整体以灰褐色为主,局部区域因矿物分布差异呈现细微色彩变化。
与肉眼相比,科学技术提供了更丰富多维的视角。红外相机通过热辐射差异识别月表矿物分布,紫外光谱则能探测岩石风化程度。多波段成像设备通过假色增强技术,将不可见光谱信息转化为视觉可辨的颜色差异。例如,高钛玄武岩在真实色彩中为深灰色,但在多光谱图像中因钛元素特征反射峰被标记为蓝色。这种技术的“眼睛”帮助人类解码月球的地质密码,使每一种色彩映射都成为解读月球历史的科学线索。
月球的色彩在特定天文现象中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月食期间出现的“红月亮”便是最典型的例子。当地球遮挡了太阳光直射月球时,地球大气层像棱镜般将阳光中长波红光折射至月球表面,原理类似日出日落时的红霞。短波蓝光则被散射消散,使月球呈现出深红色或橙红色。这种现象并非月球表面的真实颜色变化,却仍使人们感受到宇宙物理规律的独特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月球表面的矿物组成和地质演化高度复杂。月球正面分布着大量暗色的月海玄武岩,反照率约0.07,而背面以古老的斜长岩高地为主,反照率约0.18,因为缺乏大型月海,因而整体更明亮。这种差异源于月球早期演化中岩浆分异与撞击分布的时空不均衡。
为了更加直观地呈现月球特征,科学家常使用原始黑白影像分析地形与矿物分布对比,例如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LROC相机。
通过结合多光谱数据与实验室样本校准,月球的真实灰褐色基调得以还原。例如,嫦娥探测器通过可见光-近红外成像光谱仪,重建了月表铁、钛等元素的分布图谱。这些科学探测手段不仅重新绘制了月球的真实面貌,也为人类探究月球提供了多维度视角。从矿物构成到反射特性,再到地质历史,每一种细节都在诉说月球的独特故事。
总体来说,月球的真实色彩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表面矿物成分、岩石类型、太阳风侵蚀甚至撞击事件等,每一项都为月球的面貌留下了独特的印记。而科学工具帮助我们突破视觉上的误导,从各个角度审视月球。这不仅将月球的物理本质解析得更为清晰,也让我们认识到宇宙之美的深邃与多样性。正如阿波罗宇航员在月球地平线上看到的深灰色荒原,或嫦娥五号镜头中那抹朴素的灰棕——科学正以最诚实的方式,向我们展现月球最本真的容颜。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肖龙 中国地质大学 教授
审核:周炳红 中国航天科普大使 研究员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