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波刀
CyberKnife
—
立体定向射波手术平台
绝望中的转机:当肿瘤卷土重来
**“**医生,我的瘤子又没能控制住,这次还能治吗?”
53岁的李先生声音颤抖。12年前他接受了垂体肿瘤切除术,诊断为了垂体促甲状腺激素(TSH)腺瘤。虽然已经接受了手术和放疗,如今病情却仍未能得到控制,肿瘤像“顽固分子”一般残留在鞍区,而肿瘤引起的TSH依赖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也仍在存在,心悸、手抖、乏力折磨着他的生活。
而62岁的王阿姨是一名肺癌患者,在接受了免疫、放疗等多重治疗后,2年前却再次发现多处骨转移,腰椎被癌细胞啃噬,剧痛让她整夜无法入睡,脊柱稳定性也令人担忧。
两位患者都陷入绝境,然而不幸中万幸的是,立体定向射波手术平台【简称射波刀(CyberKnife)】的出现,为就诊北京协和医院的他们重新带来了转机和生的希望。
临床困局:垂体瘤与肺癌骨转移——难治和复发肿瘤的治疗挑战
**垂体瘤:**大脑深处的“激素失控炸弹”垂体腺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但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可出现垂体激素功能障碍、 激素过量症状或继发于视神经受压的视觉障碍等不同临床表现。
目前,手术切除为垂体腺瘤的标准治疗方法,但部分肿瘤邻近关键神经、血管结构,或延伸至垂体窝以外,或侵入硬脑膜,无法完全切除,仅采用手术切除仍存在复发风险。因此,放疗成为无法手术或复发性垂体腺瘤的重要治疗选择之一。而对于像李先生这样已经接受过手术和放疗的肿瘤未控患者而言,再程放疗的风险却令人担忧。
**“**如何在治疗肿瘤的同时精确保护好周围的视神经等关键结构? 这对放疗技术提出了巨大考验。”
肺癌骨转移:会呼吸的痛
肺癌作为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常发生远处器官转移。
骨骼是肺癌远处转移最常见的部位之一,40%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出现骨转移,出现骨痛、骨折、高钙血症、神经压迫等相关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大部分患者最终接受放疗, 并实现长期肿瘤控制。但王阿姨的转移瘤发生在腰椎,紧邻脊髓,一旦脊髓的放疗剂量控制不好,甚至有瘫痪风险。
“如何确保消灭转移瘤的同时保证周围重要神经、器官的安全受量,是骨转移患者放射治疗的临床困局。”
揭秘“肿瘤狙击手”:射波刀如何实现精准放疗的工程学革命
协和医疗团队亮出秘密武器——射波刀(CyberKnife)。这台搭载机械臂的放疗机器人,正在改写癌症治疗规则。
射波刀(CyberKnife)
CyberKnife是一项新兴的图像引导放疗技术,通过多层准直器精确塑形光束,以亚毫米级精度定位目标组织,实现高精度剂量传输,最大限度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伤害。
CyberKnife系统主要由机器人直线加速器(安装在机器人机械手臂上的紧凑型6MV直线加速器)和图像引导硬件(包括一对正交X线源和成像面板)构成。
治疗过程中,机械臂上的直线加速器向病变靶区释放多个等中心或非等中心光子束,到达患者周围球体区域节点位置时,机械臂停止,并射出放射束,使辐射剂量得以传递。在治疗过程中,正交X线成像的图像引导设备还会定时拍片成像,实时追踪和验证靶区位置与初始治疗位置是否存在位移,并将位移信息迅速传递给治疗系统进行实时修正,从而保证了极高的治疗精度。
传统的立体定向系统常采用刚性框架固定体位,易引起患者体感不适和自由度受限,不适用于颅外病变治疗。此外,传统系统也会出现治疗非球形肿瘤时剂量分布显著不均匀的情况。而CyberKnife克服了这些局限性,对颅内和颅外病变均可照射治疗,为立体定向放疗技术开启了新篇章。
北京协和医院CyberKnife放射治疗系统装置

CyberKnife放射治疗流程
患者见证:绝境中的精准逆袭,射波刀重塑生命希望
**“**作为首批北京协和医院的射波刀受益者,我想告诉所有复发癌症患者:不要放弃希望! ”
李先生在术后1年随访时感慨,他的甲状腺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心悸、手抖的症状也得到了极大缓解。而王阿姨不仅腰痛减轻,恢复了日常活动,在PET/CT复查中也证实了骨转移灶的良好控制效果。
2名患者采用CyberKnife与普通调强适形放疗计划剂量比较
▌本文科普主题来源于《协和医学杂志》技术与方法:《CyberKnife成功治疗垂体瘤及肺癌骨转移:开启立体定向放疗新篇章》
原文作者:程炜诗,连欣,庞廷田,张悦,孙玉亮,刘志凯
编辑丨刘洋 赵娜
审校丨李娜 李玉乐
监制丨彭斌
【版权声明】
《协和医学杂志》倡导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欢迎转载、引用,但需取得本平台授权。如您对文章内容及版权存疑,请发送邮件至medj@pumch.cn,我们会与您及时沟通处理,本文部分图片由AI辅助制作,内容仅供交流、学习使用,不以盈利为目的;科普内容仅用于大众健康知识普及,读者切勿作为个体诊疗根据,自行处置,以免延误治疗。治病就医相关需求请于北京协和医院APP线上或线下就诊。
来源: 协和医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