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亦真摄影:赵仲弈
你是否曾好奇,为何在某些时刻,焦虑如潮水般涌来,让你坐立难安;又为何抑郁的阴霾会突然笼罩,使生活失去色彩?当我们深入大脑的微观世界,揭开谜团的线索便开始一一浮现。

“大脑是人体最复杂的器官,脑科学研究就像一片汪洋大海,而现有的研究可能只触及到沙滩和海堤。我希望能够用脑科学知识来解释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话题。”与想象中侃侃而谈的科普达人不同,现任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青年研究员的肖晓总是给人一种“淡淡的”感觉,眉眼间透着南方女性特有的温婉——这个兼具科学家严谨与文人雅致的开场,恰似她正在书写的“跨界”人生。

用文字“解码”科学

走进肖晓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通透明亮的玻璃书柜,里面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各种脑科学和心理学等专业书籍。随手翻阅一本,书页间散布着星星点点的荧光色标记。“我从小就喜欢看书,写作也是我擅长的事情。”在耶鲁大学的研究工作期间,肖晓与朋友创立了“神经猫科学观察”公众号,从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切入,开启了她的科普之路。当脱下实验室的白大褂,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就化作笔尖流淌的灵感。“科普本身也是科研工作者的职责所在。”肖晓表示,“科普就是要将深奥的科学知识以容易被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公众。”

一次偶然的机会,肖晓翻译了脑科学界最受欢迎的畅销书作家——奥利弗·萨克斯的散文集《最初的爱,最后的故事》,将她的科普热情推向高潮。“通过翻译的方式,我也开始重新理解语言表达的真谛。”至今,肖晓已经翻译了4本科普书籍,她用文字搭建起了跨越科学理性与人文情感的桥梁。

对生命多一份不同体验

回顾多年的科普经历,若要说收获什么,肖晓坦言是多了很多不同的体验。“以前我的生活非常简单,就是往返于学校和家里的‘两点一线’,而科普工作让我有更多机会与不同领域的人接触,原本毫无交集的人生才有了短暂的交叉。”谈及科普工作中的“高光时刻”,肖晓始终忘不了那一次在杨浦区图书馆开展的讲座互动环节,一位小姑娘向她咨询,自己的母亲最近情绪异常暴躁,好像性格有很剧烈的变化。一番描述让肖晓心头一紧,对神经退行性疾病有一定研究的她立马意识到这可能并不是简单的情绪或性格问题。“阿尔兹海默症根据患者的脑萎缩部位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症状,比如记忆衰退、性格改变等。”肖晓当即提醒,可能需要结合大脑影像来判断是否有大脑萎缩。不久后,这位母亲被家人送往医院检查,结果确为阿尔兹海默症的前兆症状,好在及时的介入治疗后有所好转。
对于获评第16届上海市大众科学传播奖新锐人物,她在荣幸之余仍谦虚自省:“回国后的工作日益忙碌,不论是翻译还是写作的产出都有所减少,但我还是会时刻记录一些新的想法,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呈现更多作品。”静心、专注、深入是肖晓科普的经验之谈,“投入一个领域可能要花很多精力,但收获的科普效果也会更好。”

让情绪可以“被看见”

愤怒时,炽热的红色火花在神经间炸开;平静时,绿色光波如溪流漫过大脑沟壑;忧郁时,深蓝墨水渗入记忆的褶皱……走进在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一楼的“科学与艺术展”,瞬间被一个环绕式的大屏幕吞没,每一抹色彩都仿佛在讲述着此刻内心的故事。“由于我的研究方向聚焦于情绪的脑机制,在这个展厅设计之初,我便与我们院的副院长谢小华老师共同策划,将其构建为一个“情绪收集空间”。我们希望通过科学家与艺术家的跨界合作,将前沿的神经科学知识融入艺术的想象与表达之中,呈现出不一样的科普体验——既让公众沉浸其中感知情绪,也为科学研究带来新的灵感与数据。”肖晓介绍道,未来,屏幕前的按键将成为一个能够采集体温、心跳、面部表情等身体指征的采样平台,从而在屏幕上生成相应的艺术画面或视频,让内心深处的情感可以“被看见”,前来观展的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专属的“情绪日记”。正如奥利弗·萨克斯书中的那句话:“科学远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冷淡和抽象,而是伴随着激情、渴望和浪漫。”或许是长期从事情绪与情感研究的缘故,肖晓也时常在当下的科技洪流中反思人性的温度。在她看来,理智与情感并不是完全割裂的,日益发达的智能技术为理性思维插上腾飞的翅膀,而人类的爱与共情让数字时代拥有更多温度。

来源: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