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是中国女性健康的重大威胁,但通过科学的筛查和先进的核医学技术,我们能够实现早诊早治!今天,我将带您深入了解宫颈癌的筛查流程和核医学在诊断中的关键作用。”

一、宫颈癌流行病学

宫颈癌是全球女性第四大常见恶性肿瘤。2022年中国新发宫颈癌病例约11万例,死亡约5.9万例,居女性恶性肿瘤第六位。发病年龄呈双峰分布,高峰为35-44岁和55-65岁。随着HPV疫苗接种和宫颈癌筛查(如TCT、HPV检测)的普及,发病率逐渐下降。从HPV感染到癌变需数年甚至数十年,定期筛查是阻断癌变的关键!

*危险因素:

1.HPV感染:高危型HPV(如16、18型)持续感染是主要病因,99%的宫颈癌病例与之相关。

2.免疫抑制:HIV感染者或器官移植后免疫抑制状态增加风险。

3.行为因素:多性伴侣、早年性行为、吸烟等可促进HPV感染或病毒持续存在。

4.卫生资源不足:筛查覆盖率低和治疗延误导致疾病进展。

二、宫颈癌的筛查流程

*筛查方案:

1.筛查对象:25-64岁女性,采用每5年一次的HPV核酸单独检测,或联合细胞学筛查;或每3年一次细胞学检查。

2.筛查终止年龄:筛查终止年龄65 岁以上女性,如既往有充分的阴性筛查记录(即10年内有连续3次细胞学筛查,或连续2次的 HPV查或联合筛查,且最近一次筛查在5年内,查结果均正常)并且无CIN、HPV持续感染,以及无因 HPV相关疾病治疗史等高危因素,可终止筛查。

3.特殊人群筛查:25 岁以下高危女性的筛査,25 岁以下女性,如存在多性伴史、过早性生活史、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以及吸烟等高危因素,发生子宫颈癌的风险增高,因此,这一人群建议性生活开始后1年内进行筛查,并适当缩短筛查间隔

*筛查手段:HPV核酸检测、细胞学筛查、p16/Ki-67双重染色检测

*筛查结果管理:

三、核医学在宫颈癌诊断与疗效监测中的作用:

PET-CT

PET-CT是诊断宫颈癌、分期与再分期、手术评估、疗效和预后评估的最佳方法之一。

1.恶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

2.肿瘤分期

3.妇科恶性肿瘤疗效评估

二、肿瘤标志物

目前推荐常用子宫肿瘤标志物有鳞状细胞癌抗原(SCC)、CEA、CA125、CA19-9及HE-4等。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提高其在临床应用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1. 肿瘤的早期诊断

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例如,对于子宫肿瘤,SCC联合CA125和CEA可辅助早期发现宫颈鳞癌及子宫内膜癌的潜在病变。高危人群(如家族史、基因突变携带者)定期进行多标志物筛查,有助于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改善预后。

2. 疗效评估的动态监测

肿瘤标志物的动态变化是评估治疗反应的重要依据。对于子宫肿瘤,SCC水平与宫颈癌放化疗效果密切相关,其快速下降通常预示良好应答。

3. 与影像学结合的病情监测

肿瘤标志物与影像学技术(超声、CT、MRI、PET-CT)联合应用,可实现对病情的精准监测。例如,对于子宫肿瘤,SCC异常升高结合MRI发现局部浸润或淋巴结转移,可指导后续治疗决策。此外,多模态监测策略(如PET-CT联合SCC)能更敏感地捕捉微小转移灶,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四、宫颈恶性肿瘤的预防:

1. 疫苗接种与定期筛查:接种HPV疫苗预防宫颈癌,定期宫颈癌筛查(TCT+HPV检测),高危人群(如HPV持续感染)加强随访。

2. 遗传风险评估与管理:有家族史者建议基因检测(如BRCA突变)。

3. 健康生活方式干预:控制肥胖、糖尿病等代谢疾病,减少激素替代治疗滥用,戒烟限酒,均衡饮食及适度运动,降低恶性肿瘤等风险。

来源: 吉大二院核医学赵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