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段跃初黄湘红

在自然界众多神秘现象中,地震前可能出现的怪声一直吸引着人们的关注。这些怪声仿佛是地球在地震前发出的预警信号,然而长久以来,它的产生原理和背后隐藏的科学奥秘,却困扰着科学家们。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揭开地震前怪声——地声的神秘面纱。

地声,是一种来自地下的声音,通常在地震发生前出现 ,被视作一种地震宏观前兆现象。虽然并非每次地震前都会出现地声,但一旦出现,就可能预示着地震即将来临。许多经历过地震的人都对这种怪声有着深刻印象。比如在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前,震区群众听到的地声有的如列车从地下奔驰而来,有的似狂风啸过,还伴随着飞沙走石、夹风带雨的混杂声,有的则像采石放连珠炮般声响,在头顶上空炸开,或如巨石从高处滚落。这种种奇怪的声响,与平日城市噪声截然不同。

从时间上看,地声一般出现在临震前或震时,也有出现在震前数小时甚至更早的情况,但临震前几分钟内出现者居多。古人就已经注意到了地声这一现象,并将其作为判断地震的经验依据。例如,1830年6月12日河北磁县发生7.5级大震,震前人们听到地声如“雷吼”,若“千军涌溃,万马奔腾”,于是“争先恐后,扶老携幼,走避空旷之区”,紧接着就发生了“屋宇倾颓,砖瓦雨下”的地震灾害 。1855年12月11日辽宁金县发生5 - 6级地震,当地人民“未震之时,先闻声如雷”,于是“早已预防”,从住房里躲避出来,大大减轻了伤亡和损失。

地声的声音可谓多种多样,有的像炮响雷鸣、狂风怒吼,有的如重车行驶、大风鼓荡,也有的似采石放炮、巨石滚落,还有的像撕布声、大树折断声、铅球在地板上滚动声、击鼓声等。同一次地震,各地听到的地声情况也不尽相同 。

从频率和传播特性来看,声音传播与频率和振幅密切相关。频率高的声音,如同短跑运动员,充满活力、速度很快,但在传播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就像短跑运动员耐力不足,跑不了多远就累得不行了。当这些频率高的声音向地表传播时,一路消耗能量,等到了我们身边,已经大幅减弱,甚至消失得无影无踪。而那些振幅大、频率不高的声音,则像是一位沉稳的长跑运动员,耐力十足,能够在传播过程中保持相对稳定的能量,所以它们可以传播得更远,最终清晰地传到我们的耳朵里。我们听到的低沉地声,正是这种振幅大、频率不高的声音。

此外,根据地声的特点,还能大致判断地震的大小和震中的方向。一般来说,如果声音越大,声调越沉闷,那么地震也越大;反之,地震就较小。当听到地声时,大地震可能很快就要发生了。并且,根据从听到地声到感觉地震间隔时间的长短,可以粗略估计震中的远近:间隔时间越短,震中越近。

岩石破裂与摩擦:在地震孕育过程中,地壳岩石承受着巨大应力。当应力超过岩石强度时,岩石就会发生破裂、错动。这些过程会产生弹性波,其中部分低频弹性波能被人感知,从而形成地声。实验表明,花岗岩受压破裂时会产生100Hz - 10kHz的声发射信号。就像我们手握一根柴棒两端要将它折断时,棒会受力而弯曲,同时还会发出咯咯声,这个声音不仅来源于即将断裂的部位,还来自整个棒内的随机部位,声音出自棒的结构薄弱处的微破裂,同时还可感到微弱振动。随着力的增加,声音出现得愈发频繁而且愈发强烈,最后微破裂快速集中到要断的部位,棒终于断裂,这一过程就类似于地震时“先听到声,后地动”的情景。

地下流体活动:地壳应力变化会使地下的水、天然气等流体异常流动。流体在岩石孔隙裂缝中流动时,会与周围岩石相互作用产生声音。例如,地下水在高压下通过狭窄通道可能发出哨声或嗡嗡声。想象一下,地下的岩石层就像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管道系统,当地下流体在这些管道中流动时,一旦遇到狭窄处或者岩石结构的变化,就会产生各种声响,这些声响汇聚起来,有可能形成我们听到的地声。

电磁效应:地震前地壳岩石和矿物质的物理化学变化会导致电磁异常。这些电磁异常与大气电离层相互作用产生等离子体震荡,进而发出声音。虽然电磁效应产生地声的具体机制还不完全明确,但科学家们推测,这种电磁与声音之间的联系可能与地球内部的电场、磁场以及电荷分布的变化有关,当地震即将发生时,这些因素的改变引发了一系列物理过程,最终产生了可被人类听到的声音。

气体排放:地震前地下岩石的破裂和变形,可能使地层中的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沿着裂缝和孔隙释放到地表。气体在排放过程中与周围介质相互作用,可能产生声音。比如,当大量气体从地下快速涌出时,会扰动周围的空气和岩石,就像我们打开一瓶摇晃过的碳酸饮料,气体迅速喷出时会发出“嘶嘶”声,只不过地下气体排放产生的声音更为复杂多样,并且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地质条件的影响。

地声作为一种地震前兆现象,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地声有可能成为临震预报的重要依据。如果我们能够准确识别和分析地声信号,就可以在地震发生前及时发出警报,让人们有时间采取避险措施,从而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例如,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前,有监测员通过地声预警成功疏散人群,避免了大量伤亡。

另一方面,对其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地震孕育和发生的机制。通过研究地声产生的原因和传播特性,可以获取关于地壳内部结构、岩石力学性质以及应力变化等方面的信息,为地震科学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然而,地声研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并非所有地震都会出现可识别的地声,例如2023年土耳其双震中仅首次强震前记录到明显次声信号 。这使得地声作为地震预测指标的普适性受到限制,我们难以确定在何种情况下地声会出现,以及出现的地声与地震的具体关联。其次,地声的产生机制复杂,涉及到地球物理学、岩石力学、电磁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目前我们对这些机制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和全面,这也给地声的研究和应用带来了困难。此外,地声信号容易受到环境噪声等因素的干扰,如何准确地捕捉和识别地声信号,也是科学家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虽然地震前的怪声——地声充满了神秘色彩,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我们相信未来能够更好地揭开它的奥秘,利用地声为人类的防灾减灾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 科普文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