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小小的息肉可能暗藏癌症危机!
消化道肿瘤的发生
大多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
近年来,城市居民结直肠癌发病率逐渐升高
有的结直肠癌是从具有危险性的息肉发展而来的
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
不仅能精准发现这些“癌变种子”
还能在萌芽期将其摘除!
然而,很多人对结肠镜检查心存畏惧
因担心“疼痛或麻烦”而抗拒检查
今天,我们就来揭开结肠镜的神秘面纱
破除误区,一起守护肠道健康!👇👇👇
01为什么结肠镜检查能“救命”?
息肉是一大类常见的结肠病变,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以及腺瘤等,通俗地说,息肉是长在肠管内面的“肉疙瘩”。
如果我们肠腔内长了息肉,自身是没有感觉的,很难有所察觉。部分有危险性的息肉,可慢慢长大,最终发展成为结直肠癌。
(图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微信公众号)
结肠镜检查中,医生可以及时发现并摘除这些潜伏在身体内的“炸弹”,完全切断息肉癌变之路。可以说,应用结肠镜对早期结直肠病变的筛查和治疗有效降低了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致死率。
在欧美和日韩等国的肿瘤筛查指南中,明确推荐45岁以上的居民接受结肠镜检查。我国也已经将结肠镜应用于城市居民的癌症筛查。
02检查过程全揭秘:真的不可怕!
很多人听说做结肠镜检查很复杂,而且会带来疼痛,一提到要做结肠镜检查就直皱眉头,有的患者在检查前还会紧张、抗拒,这样的心态往往对检查是不利的。结肠镜检查是怎么做的?
结肠镜检查中,医生将肠镜经肛门送入到结肠的起始部位回盲部,通过管道前端的电子摄像头观察肠道黏膜。当医生在高清显示器上发现可疑病灶时,通过活检孔道置入活检钳获取活体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从而确定病变部位的良恶性。
(图源:CCTV健康之路微信公众号)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一代结肠镜的构造更加精密、功能更加强大,可以完成从检查到治疗的一系列操作。
03结肠镜检查前需要做哪些准备?
首先,受检者需要做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试验、感染性筛查(例如艾滋病病毒、乙肝表面抗原等)等血液学检查,确定具有良好的身体状况以及没有明显的检查禁忌。
其次,在检查前1~2天受检者应开始吃流食或半流食,例如牛奶、果汁或稀饭等,不要吃像青菜这类纤维素多的食物。一般于检查前一天的晚上或检查当天早上按照医嘱,服用清肠药物,排空肠道。检查当天应禁食、禁喝水。
04结肠镜检查是如何进行的?
大多数人可以较好地耐受结肠镜检查,他们可能会感到一些腹胀或压迫感,并不会感到明显的疼痛。但对疼痛比较敏感的受检者,可以考虑选择无痛结肠镜检查。
医生在检查前给受检者静脉注射镇静剂,让受检者在没有意识的状态下接受检查,不会产生任何不适感。在检查时,患者一般采取左侧卧位,并按要求变换体位,医生操作结肠镜慢慢推进,整个过程通常持续5~10分钟。
05结肠镜检查后有哪些注意事项?
检查后受检者者可能会感觉腹胀,排气后症状会迅速缓解。一般情况下,结肠镜检查结束后可以进食。但在某些情况下,如进行了内镜下息肉电切手术,医生会要求受检者口服营养液和止血药物。
对活检病理结果显示为良性腺瘤的受检者,并不是说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根据新近的研究显示,腺瘤切除后每年大概有5~10%的复发率。因此,发现腺瘤的受检者需要在治疗1~2年后定期做结肠镜检查。
早发现,早治疗,早安全
肠道健康是生命的“隐形防线”
一次结肠镜检查
或许就能改写命运!
来源: 福建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