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段跃初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工作压力大、心情低落时,就想来点薯片、巧克力等高热量加工零食,让自己心情好起来。但你可能想不到,连续五天狂吃这类零食,或许正在悄悄伤害你的大脑和肝脏。这可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来自专业研究的结论。

《自然代谢》(Nature Metabolism)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为我们揭示了高热量加工零食背后隐藏的健康风险。德国图宾根大学与亥姆霍兹糖尿病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精心挑选了29名年龄在19到27岁之间、BMI(身体质量指数)处于19至25之间的年轻健康男子作为试验对象。之所以选择这一年龄段和身体状况的人群,是因为他们新陈代谢相对旺盛,身体各项机能较为稳定,能更好地观察实验干预带来的变化。

研究人员将这些受试者分为两组,其中18人被安排连续五天每日额外摄取1500卡的高热量超加工食品,这些食品包括大家熟知的巧克力块、薯片与布朗尼蛋糕等。在完成五天的“高热量挑战”后,受试者恢复正常饮食七天,研究人员则利用功能性影像检查与胰岛素敏感度测试,密切观察他们大脑的反应。

结果令人惊讶。短短五天,尽管受试者的体重没有明显增加,但肝脏却悄悄发生了变化——肝脏脂肪显著上升。这意味着在体重还未出现波动时,肝脏内的脂肪已经开始堆积。别小看这一变化,它可能是日后脂肪肝或代谢疾病的潜在隐患。肝脏作为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承担着解毒、脂肪代谢等重要功能。过多的脂肪堆积在肝脏,会影响其正常运作,长期下去,肝脏功能受损,进而可能引发一系列代谢问题。

而在大脑方面,研究发现,短期暴食后,大脑奖赏相关区域对胰岛素反应过度活跃。这就好比大脑中的“快乐开关”被错误地频繁按下,让人在进食高热量零食时获得过度的愉悦感。但这种过度反应并不能持续,一周恢复正常饮食后,大脑对胰岛素的反应下降,对食物带来的快感反应也变弱。这种变化可能会影响人们的饮食决策,导致更倾向于情绪性或冲动性进食。简单来说,大脑对食物快感的感受变得不那么灵敏了,人们就会不自觉地想吃更多东西来获得满足。

大脑的胰岛素信号可不只是影响血糖这么简单,它还深度参与了食欲控制、奖赏反应、学习与记忆等重要生理过程。当短期内摄取大量高热量、高糖分与高脂肪的食物时,大脑的胰岛素反应就会出现异常,变得迟钝。这不仅会影响我们的饱足感,让我们难以控制食量,还会削弱我们对食物的自制力,使我们更容易被不健康的食物吸引。

这项研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生活中,很多人可能会在不经意间进行这样的“短期暴食”,比如周末宅在家里追剧时,不知不觉吃掉一大包薯片;又或者在工作压力大的一周里,每天靠巧克力来缓解情绪。但现在我们知道了,这种看似不起眼的饮食习惯,可能正在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

对于追求健康生活的人来说,应该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呢?首先,要学会识别情绪性进食,当感到压力大、心情不好时,尝试用其他方式来缓解情绪,比如运动、听音乐、找朋友聊天,而不是靠食物来安慰自己。其次,要合理规划饮食,尽量减少高热量加工零食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营养的食物。

当然,偶尔吃点喜欢的零食并无大碍,生活需要一些小确幸,但关键在于“节制”。健康的生活方式,从每一口食物开始。让我们用科学的饮食知识武装自己,守护好大脑和肝脏的健康。

参考文献:A short-term, high-caloric diet has prolonged effects on brain insulin action in men 21 February 2025|Nature Metabolism

来源: 科普文讯